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

王玉轩

江苏海头高级中学王玉轩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正如赵翼《论诗》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古诗词曲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继承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新课改下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令人担忧,本文是笔者在观摩、执教苏教版《唐诗宋词》后的教学反思。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新课改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曾经一度消失,教师用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话语权。新课改后,我们欣喜地听到,校园里再次书声琅琅。但是,在学生朗朗书声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教师用播放录音代替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录音不能代替的,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学生的朗读。但在观摩我校几位教师执教的《唐诗宋词》后,教师或在课前下载了本课的精美课件,或准备好朗读录音,课上轻轻地点击鼠标或按下按键,优美的声音就响彻在耳畔,多媒体课件还同步展现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没有一位教师自己去深情地诵读诗词。教师华丽的课堂使语文课尤其是诵读课失去了原味,教师的诵读能力日渐消退,学生也不能近距离感受诗词和教师的文化魅力。

其次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缺少有效的指导,也缺乏精简的评价。诵读欣赏课的诵读必须有教师的有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声,读出音乐美;读出景,读出意境美;读出情,读出情感美。朗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循序渐进。没有教师指导的朗读,只是为了识记,朗读肤浅。在我校几位教师执教的《唐诗宋词》时,几位教师在录音播放后也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我发现,教师在学生个体朗读后缺少评价。学生一个朗读完了,另一个就接着朗读,没有学生和教师的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直接影响学生后面的朗读学习,甚至个性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同时,高中生还要学会从“诵读”过渡到“欣赏”,诵读更倾向于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完成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是不能落实的。教师要在诵读的方法研究上下工夫,要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如何让学生的诵读更有效。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带来的乏味。从过程看,诵读也是讲究层次的,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二、学生不明“用典”、“互文”等修辞格,影响诗词欣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新课改后,语文教师都不再单独讲修辞了,而是放在文章里来学习。修辞手法在现代文中经常出现,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会运用。但是,古诗词中的修辞,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不是不需要了解呢?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不需要了解古诗词中出现的某些修辞格。因为,古诗词中的有些修辞格今天已经不用了,这些修辞格对高中生来说太陌生。他们往往忘记了《标准》的建议,“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尤其对农村高中学生而言,古诗词的知识本来就很有限,如用典和互文的修辞格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如果不随文适时、适量地指导修辞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古诗词的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不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教学。

三、单篇古诗词孤立教学,学生不能了解古典文化常识

一直以来,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孤立地教单篇古诗词,没有适时、适量地讲解古典文化常识。所以,高中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常识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他们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几乎每一个高中生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这句话,却很少了解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并背诵过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却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体。《标准》中要求“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诗歌的国度,如果我们学生只是孤立地背诵几篇诗词而不了解诗词曲的流变,对学生、对我国的古诗词文化都是莫大的遗憾。语文教师只有适时的引导、精简的点拨、巧妙的设计,学生才能看到唐宋元时代的文学艺术长河,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从而避免一页(叶)蔽目的憾事。

笔者认为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应该有助于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