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配合远红外线治疗颈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手法复位配合远红外线治疗颈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韦邦程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西贵港537121)

【摘要】目的:探讨颈胸综合征的形成机理和手法复位配合远红外线理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我科住院颈胸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手法复位配合远红外线理疗。结果:43例颈胸综合征的患者经本法治疗后治愈的40例,症状明显改善的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手法复位配合远红外线治疗颈胸综合征疗效好、安全性高、方法简单廉价,所需设备少,值得临床应用,尤其是在缺医少药的基层。

【关键词】手法复位;共振疗法;远红外线;颈胸综合征;理疗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226-02

颈胸综合征是因下颈椎、上胸椎骨质增生、椎体错位失稳等退行性改变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压迫刺激神经根或交感神经干而引起的如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房颤等一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把颈性冠心病、颈性心绞痛、颈性心律不齐统称为颈胸综合征。手法复位可以将错位的颈椎,紊乱的小关节得以复位,恢复其生理位置,解除神经根或交感神经干的压迫,从而恢复神经神经脉冲流的输出。再配合远红外线理疗,利用其磁和热的原理,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无菌炎症的吸收,使得挛缩的肌肉得以松解,恢复神经及肌肉的功能,使患者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得以快速缓解,甚至消失。此方法具有疗效快,安全性高,方法简单易学等特点,我院于2014年9月—2017年9月应用此方法治疗颈胸综合征43例患者,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①所有纳入研究的住院患者经过内科拍片、CT、B超、心脏造影、心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的变化,按内科用药治疗未见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②进行查体时:颈椎下段及胸椎上段可触及棘突偏歪、棘突旁肌肉条索状、结节或者有压痛、甚至有向胸前放射痛等。③X线、CT检查可发现椎间隙左右不等宽,骨刺增生,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等。④排除椎体结核、肿瘤等疾病。

本研究共43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3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30岁,病程6小时~1年。其中,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示)3例,心慌、胸闷者12例,心悸失眠者15例,高血压2例(轻度高血压),胸及后背或肩胛区疼痛14例。

1.2治疗方法

采用台湾整脊专家汤多庆教授创造的共振疗法进行手法操作前的放松方式,及龙氏正骨四部手法[1]后三个手法。龙氏四个手法包括:①放松手法②正骨手法③强壮手法④痛区加强手法,手法完毕后配合远红外线灯理疗30~60分钟,一天1~2次,5~7天为一个疗程,可行1~2个疗程治疗。

1.2.1手法适应症临床上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经过内科拍片、CT、B超、心脏造影、心电图等检查未发现实质性改变,按内科用药治疗未见效果或效果不明显,颈椎下段及胸椎上段可触及棘突偏歪,棘突旁肌肉条索状、结节,有压痛或者放射痛,X线、CT检查发现椎间隙左右不等宽、骨刺增生、椎间隙狭窄及椎体失稳的患者,同时排除椎体结核、肿瘤等手法禁忌的患者,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治疗。

1.2.2手法禁忌症①颈椎、胸椎结核、肿瘤;②脊髓型颈椎病;③椎管占位病变,如肿瘤;④年老体弱、孕妇、椎管狭窄;⑤禁止手法突然暴力。⑥基础疾病较多的中老年患者,血友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由于未掌握手法适应症施用粗暴手法进行复位导致截瘫的案例时有报道,应该吸收教训。

1.2.3治疗手法程序放松手法,患者取俯卧位于按摩床并取患者最舒适体位,术者立于患者右侧面,左手持“能量管”置于脊柱两旁(一般在棘突外5厘米以内的区域,相当于脊神经出口的地方),从颈椎至胸椎,从左侧到右侧的顺序进行,右手持“医疗捶”,以固定的频率,固定的力量及速度捶打“能量管”,使之震动的频率与局部软组织的固有频率相同或者呈倍数,形成谐振,通过振动的频率及振动时能量的补充,放松局部软组织,来回往返3~5分钟,患者背部肌肉较僵硬时放松时间可以增加到10分钟,在敲打的过程中患者会感觉到背部有一股暖流,这是敲打到位的一种标志,也是起效果的一种客观标准。

正骨手法:①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组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低头约25°,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偏歪的横突处作定点,另一手托起面颊和下颌部,将头部左右旋转,活动3~4次,颈肌放松后将头转至最大限度时,稍加限制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用力加压,使偏歪的横突复位。②侧卧摇肩法,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指按压横突后侧偏斜处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向前后推摇,达最大幅度时加“闪动力”1~3次,使椎间关节复位。③单向行压法和俯卧定向捶正法:适用于胸椎向后轻度滑脱或错位,患者俯卧位,先行放松手法。然后胸前平放薄枕上,术者右手握拳,左中指置于偏斜棘突旁,用拳捶击中指而震动错位棘突,或者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偏移隆凸上,嘱病人深吸气,在呼气时术者用力向相反方向前方压,重复3~4次,然后用肘关节做按推,按推方向与脊椎相平行,以患者有一点点的痛感又能接受的力度为最佳,每一处推3秒钟,来回3次即可。

强壮手法:双手或一手拇指在横突后方至肩胛内上角区做弹拨筋法,对硬结科做弹拨手法。

痛区加强手法:在棘突两侧,从颈椎至胸椎,用右拇指触摸按压,若发现有硬结或痛点,重点弹拨,必要时用肘关节按推,约1~2分钟,最后用“医疗捶”和“能量管”以舒缓经胸部肌肉,约5~10分钟。

1.2.4远红外线理疗用鹅颈牌远红外线双灯治疗仪进行颈椎部和胸椎部照射理疗,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为宜,一个疗程5~7天,治疗1~2个疗程,视病情做适当调整。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以X线检查和触诊作为正骨成功与否为客观参考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为手法验证指标,复位成功者,病人错位隆凹部消失,疼痛立即减轻,有部分病人影像学改变不明显,但是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者消失,以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为主要评定指标。43例患者经本法基本治愈40例,剩余3例症状明显改善。

室性早搏的患者有3例,经手法复位2次及远红外线理疗2次后,经过心电图复查,室性早搏消失,随诊一年无复发。心慌、胸闷的患者有12例,经1次手法复位后,心慌、胸闷症状马上改善80%以上,治疗3次后,症状消失,随诊半年无复发。心悸、失眠者15例,经手法复位1次后,心悸症状改善50%以上,失眠程度有所改善。复位4次时,心悸症状消失,睡眠基本正常。因部分患者病程较长,考虑原本的生物钟已经被打乱,需要较长时间恢复、适应。随诊2个月时睡眠已经基本正常,无心悸症状复发。患轻度高血压患者2例,经手法复位1次后休息30分钟后测量血压,血压可下降20/10mmHg,连续治疗3次后,血压正常,随诊半年,没有服用降压药,血压稳定,正常。胸及后背或肩胛区疼痛14例,经1次手法复位后,疼痛症状稍缓解,次日少数病人有加重的现象,经2~3次治疗后,症状逐渐减弱。发生此现象考虑与该处肌肉长期木锻炼,血液循环不良,新陈代谢物推积,治疗后肌肉劳损加重有关,治疗第4次时,症状基本消失,随诊半年,有3位患者的症状时有复发,但症状较前都明显改善。

3.讨论

3.1颈胸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目前教科书上没有明确是病名诊断,该病名多次见于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中。颈胸综合征是指因颈椎病变引起的心胸部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胸背紧缩感,胸闷胀满,心痛心悸,心烦失眠,甚至心区绞痛,心率失常[3]。根据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与该病名的诊断非常吻合。本病名是一个综合症,是需要排除其他许多疾病后方能下的诊断。望通过积极探讨及机理,能形成一定的共识。颈椎的相关解剖:颈交感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随颈神经前支沿椎动脉分布外,尚沿颈内动脉分布,分布到后纵韧带、项韧带、椎间关节及心脏。上胸部交感神经节与下颈段神经节融合形成星状神经节。胸神经节的分支有心支和肺支,胸交感干由外上方向前内方斜前向下。神经节的位置一般在肋骨小头前方。由于椎间盘变性、骨刺增生、椎间隙变窄、不稳或软组织损伤、肿胀、疤痕压迫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致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心率失常、失眠类似心血管病症状。同时根据坎农-罗森布吕斯定律[4]:在一连串的输出神经元内,当其中一个神经元被破环,在孤立的结构或者一些结构群中会出现对化学试剂的超敏反应,而这种过敏又以直接失去神经支配的部位为最大。换句话说,当一条神经的功能受阻(神经疾病),他会变得过敏,并有反常行为。下颈段和上胸段的脊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输出和输入神经。当局部出现骨刺增生、椎间隙狭窄、脊柱旁肌肉挛缩时就会卡压到相应的脊神经,影响神经脉冲流的输出,神经机能出现障碍后,该条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就会出现营养障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心悸、背痛等。诊断为颈胸综合征的患者需要拍片、CT或者MR、心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实质性病变、肿瘤、结核、椎管内占位病变等。再进行体格检查,棘突是否偏歪,椎旁有无压痛,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方可诊断为颈胸综合征。而颈胸综合征,临床上极易误诊为普通冠心病[3],常被收入内科治疗,但按冠心病给药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应该要高度怀疑是否是颈胸综合症。

3.2总结

脊椎相关疾病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因颈、胸椎关节错位等引起的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症候群困扰许多的临床医生,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其发生的原因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错位失稳等原因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有非常大的关联。因为无菌炎症的产生、压迫、刺激神经根或交感神经干而引发症状。因为颈上、颈中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通过颈上支和颈中支,而心支支配心脏,受到刺激后可引起异位搏动点兴奋。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2]。甚至可出现胸闷,心前区痉挛、房颤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若颈椎横突压迫或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使血管的收缩功能失调,造成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缺氧,出现心律不齐等临床症状。

由于颈、胸背部筋肉痉挛,尤其是较深部的筋膜劳损,痉挛,导致颈椎、胸椎的错位而产生以上类似症状,筋膜本身也会引起触发点的疼痛[5],同时肌筋膜疼痛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肌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6]。经过手法放松筋膜,利用共振的原理:共振现象是指一物理系统在其自然的振动频率(所谓的共振频率)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趋势。共振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共振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用共振锤敲打共振帮而产生共振波作用于颈、胸背部的病变部位,这样可以快速的肌更深层次的放松局部的肌肉,因为共振的威力是比较大的,其威力大的原因是因为共振力量直接作用于分子,原子层次(或者某个其他的特定层次),并不断的吸收能量。因此。使用该方法来进行肌肉放松,具有见效快、放松效果好,可疑达到深层肌肉、病人没有感到痛疼反而觉得舒服,术者操作省力。丁晨莉[7]等人进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时也提到目前处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技术主要有理疗、牵张、喷雾、干针、湿针等疗法。共振疗法作为一种机械振动刺激类似于牵张治疗,故可以消除触发点达到缓解甚至治愈临床正常的目的。

颈椎和胸椎背部肌肉放松后进行手法复位。用手法纠正错位的颈、胸椎,使筋揉骨正,骨正筋揉,恢复基本正常的生理位置,当局部肌肉得到放松后,尤其是脊柱深部的小肌肉,如多裂肌、回旋肌等,局部的血液循环就可以得到改善,穿过挛缩肌肉的血管,神经,疼痛感受器等在肌肉得到放松后都会得到一定程度松解。神经卡压解除后,尤其是神经根卡压或者摩擦等得到解除后,恢复了神经输出的脉冲流,其所支配的器官的营养就得到改善,自然临床症状就会缓解甚至消失。做完手法后配合远红外线理疗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热和磁的效应,温通经络,缓解痉挛的肌肉和筋膜,改善局部血运,吸收炎症,促进新陈代谢,恢复筋肉原有的弹性,消除关节和痉挛肌肉的脊神经根,颈动脉窦和交感神经的刺激压迫,因而能缓解甚至消除临床症状,从而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龙层花.脊柱病因治疗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107-126.

[2]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43、蒋戈利,李坚将,刘向健,李文敏,夏喜云.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胸综合征效果观察[J].天津中医,2002(04):31-32.

[4]金弦浩.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症综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中医防治疼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

[5]黄强民,敖丽娟,刘燕.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23):4822-4824.

[6]庄小强,谭树生,黄强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J].微创医学,2010,5(05):487-489.,

[7]丁晨莉,黄强民.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运动损伤领域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