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市精准扶贫的成效和巩固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6

神木市精准扶贫的成效和巩固措施

唐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瞄准农户的精准扶贫。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面对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对象精准化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以神木推进脱贫攻坚为例,探讨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提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神木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发展规划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近年来,神木市将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有力抓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变”改革、三产融合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断拓宽百姓致富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1.陕西省神木市贫困工存在以下问题

神木市位于陕西北端,黄河中游,长城沿线,秦晋蒙三省接壤地带,全市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主要由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区、沙漠草滩区构成,总人口54.2万人,常住人口47.12万人。截止2017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2万人,1.4351万户。陕西省神木市是陕北革命老区,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后改为市),2011年定为国家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神木市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虽然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思想认识不足。目前,扶贫工作还没有转变“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社会参与扶贫氛围不浓厚,一些社会组织和人士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参不参与无所谓,还有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怕担当责任、有畏难情绪。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广泛性不足。目前,全市扶贫主体依然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只有少数参与到扶贫帮扶工作中,使扶贫帮扶的主体略显单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帮扶的方式比较单一。各帮扶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扶贫帮扶的方式上多采用给钱给物的直接帮助,重“帮”轻“扶”,这种“大水漫灌式”扶贫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近年来,神木市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神木市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神木市委市政府团结一致,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上级相关帮扶部门,撸起袖子加油干,打了一场漂亮的精准脱贫歼灭战。2017年以来,神木市委、政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榆林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坚持党建引领,聚焦脱贫攻坚,落实三项机制,助推追赶超越”工作思路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力夯实全市农村、社区、机关、学校、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工作成效。全年实现剩余1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2398人脱贫。

2.神木市精准扶贫开发的实践

为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神木市瞄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围绕政策引领、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将政府、市场、企业、劳动者自身等多重因素相结合,建立起就业帮扶的长效机制,通过为贫困户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开设扶贫培训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打通多条就业路径,通过就业帮扶实现贫困劳动力脱贫。

2.1.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其发展内容为: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产业扶贫可看成是对落后区域发展的一种政策倾斜。

产业扶贫始终是助推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因素。2018年以来,神木市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主要抓手,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注入造血细胞,从而完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增收的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已扶持952户贫困户建立了中长期产业,78个涉农经营主体与983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安排产业就业103人。

陕西恒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首批被陕西省认定的省级就业扶贫基地之一,该企业根据结对帮扶对象纳林采当村的自然资源禀赋,成立了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占地1624亩,现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平整改良土地600亩,建成标准化牛羊鸡圈舍18000平方米,自动化猪舍7500多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区5000平方米,休闲观光区10000平方米,温室蔬菜种植8000平方米及办公楼、宿舍、库房辅助设施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优质果蔬200吨,出栏肉牛500头、肉羊10000只、商品猪5000头、肉鸡10000只,产鱼类20万斤、加工杂粮500吨、接待观光游客约10000人次。恒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坚持“项目带动,就业拉动,资金撬动”的就业创业扶贫工作思路,提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多元化扶贫方案,推动纳林采当村种养殖业快速发展,该公司期望通过发展集体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项目,将纳林采当村分散的产业布局连接成片,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使农产品实现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化,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非常感谢恒源集团来我们村建厂,让我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我每个月工资能领3900元,收入稳定可观。”在恒源农丰农业公司打工的脱贫户李旭则表示很知足。在市域内全面推进“三变”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促进贫困户以入股分红、折股量化、吸纳就业和订单购销等模式,与新型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殖业。探索建立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要求每个镇办年前建成2—3个产业扶贫示范村。

位于神木市锦界镇的富源养殖有限公司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从事黑山羊、白绒山羊的养殖供种,目前建有标准化羊舍80间、产仔棚20间,可存栏2000余只。该公司主要通过解决贫困户饲草饲料出售难问题、免费引种、修建资料室等方式来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作用,2017-2019年,神木市把就业创业作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钥匙,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全力推进,其中,扶持就业创业扶贫基地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措施。

2.2.就业扶贫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安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2019]47号。《通知》要求,各地要把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以下简称搬迁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人群,把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安置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县安置区、800人以上大型安置区作为重点区域,坚持普惠性政策和超常规举措并举,强化培训服务与兜底保障并重,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工作,努力促进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其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截至2018年,神木市通过特设公益性岗位、公益专岗、公益性岗位协管员等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657人;组织结对帮扶企业直接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192人;通过企业出资,为“三无”贫困劳动力提供村内保洁、公路养护等特设岗位安置374人;以举办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自主就业等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499人。目前,在民营企业中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065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7期,参训贫困劳动力906人次,认定社区工厂4个、扶贫基地2个,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1个。

以“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目标,用足用好就业扶持政策和新模式,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实现培训有证、就业有岗、工资发放有保障。大力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年内安置400个“三无”贫困劳动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及贫困大学生就业。利用神木市国企、民企较多的优势,积极对接动员帮扶企业提供一批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辅助性、服务性、生产性岗位,年内安置300人就业。充分发挥“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的作用,充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重点在帮扶企业中认定1—2个“扶贫基地”,在生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认定1—2个“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引导市内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产业扶贫,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弃农不弃业,力争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户至少实现一人稳定就业。

神木把现行国家、省、市的各项就业扶贫政策宣传进村到户,充分发挥基层四支队伍的力量,补正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摸清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根据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逐户研判制定了脱贫措施,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活动期间,举办政策宣讲3场,入户调查走访89人次,补正贫困劳动力电话信息47人,发放就业创业脱贫宣传材料930余份。为了加强就业服务,三年来,神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了4次大型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共参与民营企业231家次,提供就业岗位6010多个,政策咨询人数约598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23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42人次,通过政府“搭桥”,积极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以及求职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了让更多的贫困人口知晓就业创业脱贫政策,神木对全市在册贫困劳动力逐户进行了核查摸底,明确了贫困劳动力的各项就业帮扶需求,并给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建立了就业创业信息登记卡和实名制台账,制定了脱贫计划,明确了帮扶措施。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神木积极动员并创造条件,让贫困大学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神木对在册贫困户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创业孵化园创业的,优先安排并且在3年内可以享受100%的房租补贴。三年来,通过鼓励激励、项目推荐、跟踪服务,神木为15名成功创业的贫困劳动力发放了各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全市已有26人通过开小餐馆、修理门市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神木市对有见习意愿的神木籍在册贫困家庭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大二、大三,专科大一、大二的在校大学生主动提供见习岗位,见习期间为每名在册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月1800元的见习补贴。三年来,神木累计将43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安排到20余个部门及直属机构,且顺利完成了暑期见习活动,并及时发放了见习补贴。

2.3.教育扶贫

步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贫困治理面临突破深度贫困强力约束和致富发展两大难题。前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难度,影响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后者关系到扶贫脱贫的可持续性。假如扶贫仅关注短期目标,忽视人们致富能力的提升,其结果就是深度贫困问题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是致贫根源却未消除。因此,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脱贫攻坚部署,制定多项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2015年,教育部实施了20项教育扶贫全覆盖政策,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对象、不同地区,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乡村教师等多个方面。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以及《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首个《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2018年,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稳步提升“三区三州”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面向“三区三州”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多渠道加大对“三区三州”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在脱贫攻坚战中,神木市以“12345”工作模式(即一个认识、两个目标、三大群体、四项工作、五大举措),扎实开展教育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12345”工作模式思想上明确了“一个”认识,认识到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广出人才、快出人才就是最好的脱贫;工作中确定了“两个”目标,即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决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划定了教育脱贫的“三个”群体,即学龄前儿童,学龄段学生,学龄后青年;工作中狠抓“四个”重点,即控辍保学,精准资助,全面改薄,结对帮扶。“五大”措施保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2018年,神木市教育局积极主动对接民政、残联等部门,对全市不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及智力发育迟缓的贫困幼儿,坚持家庭资源、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采取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专门学校、专门教师,实行送教上门,保证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特别感谢神木人社局组织开展的就业帮扶培训,让贫困户学到了一技之长,就业有了新出路。”在今年神木市人社局举办的培训课上,来自锦界镇瑶镇村的温保成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听说政府要举办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专班,不仅费用全免,还有生活和交通补贴,我就毫不犹豫报了名。”温保成说,为期10天的培训让他学到了泥瓦工技术和餐饮服务中特色小吃的制作工艺,再也不愁没有一技之长了。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培训什么;农民需要怎么培训,我们就怎么培训。”神木市人社局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就业创业需求、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了集中免费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保姆与月嫂、转移就业岗前培训、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在培训科目设置、课时安排、地点选择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实施订单、定向、菜单式和就地培训。2016-2018年来,累计开展47期培训,参训农村人口2300余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06人。同时,为了方便群众,将培训场所设在各镇(办)、设在基层、设在田间地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给成绩合格的学员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非常高兴能参加这种培训。”今年43岁的王义平是西沟街道办灰昌沟村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王义平掌握了特色小吃制作的基本技巧。他开心地说:“我以前在外打零工生活没保障,现在能学一技之长,希望可以找一份好工作,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

2.4.金融扶贫

2016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分准确把握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保障措施、持续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机制6部分22条。

“2018年我卖了20只羊子,一只700到800元不等。剩下的羊子我打算养到大一点儿再卖,卖价也能上去,到时候还贷款不成问题。”马镇武家墕村贫困户杨贵忠信心满满地说。

2018年61岁的杨贵忠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多年来和妻子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养羊比种地收入高,之前我也想养羊但拿不出买羊的钱。”杨贵忠不甘心一直成为贫困户,当得知政府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三年期限,免担保、免抵押,政府全额贴息,到期仅需归还本金5万元,他很快提交了申请贷款5万元,几天后钱到账,杨贵忠买了20只绵羊、30只山羊。“有了羊子,生活也有了盼头,羊子养得好,繁殖得多,我赚得也多。”

截至2018年11月30日,神木市像杨贵忠这样拿到扶贫小额贷款的贫困户累计有1106户,发放贷款金额3738.9万元,其中今年发放了157户,发放金额632.3万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神木市出台了《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神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有贷款意愿发展种植、养殖、家庭简单加工业、家庭零售业及购置小型农机具等项目,即可申请3年期5万元以内由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贷款申请一旦通过审批同意后,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会在5个工作日内将贷款发放到借款人账户,贷款禁止用于买房、购车、医疗、婚丧等消费性用途。

据介绍,对于有意向贷款的贫困户在提交申请前要通过风控小组的评级授信,风控小组由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主办金融机构信贷员、驻(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及村内两名德高望重、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的群众代表组成,形成的评级授信建议清单通过扶贫部门的审核后,由主办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定,给予不同额度授信,授信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

杨明玉是神木市的精准扶贫户,有过养殖经验,也有养牛的打算。去年,神木农商银行马镇支行的工作人员到村里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业务宣传时,他咨询了相关政策。“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情况跟工作人员说了之后,他们进行了审核,说我符合贷款条件。”杨明玉说,“我申请贷了5万元,买了3头牛,经过一年的养殖,现在有牛犊2头、母牛一头、商品牛2头。”

2018年3月,金融脱贫办在全市所有有扶贫任务的行政村设立金融扶贫服务部,进一步宣传小额信贷政策,方便贫困户申请贷款以及加强贷款管理。农闲时间,金融脱贫办通过农商行基层网点,加强金融诚信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贷款发展光荣、好吃懒做可耻”“遵守合同、严格履约光荣,拖欠贷款本息可耻”“有贷有还、再贷不难”等金融诚信氛围。此外,为了监督借款人规范使用贷款,金融脱贫办组织人员,分10个检查组,对扶贫小额贷款用途进行了抽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个别贫困户贷款用途违规的,限期两个月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二、三产业,如不按时整改,责成放贷银行及时全额收回扶贫小额贷款。

2.5.易地扶贫

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共安排国债资金56亿元,搬迁120多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工程。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8年12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走进神木市迎宾路街道办炭窑峁易地移民搬迁新村,开阔平整的广场,一排排整齐的红顶屋,在艳阳高照下显得格外醒目。“做梦都不敢想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自从搬进新家,连上厕所都不用出门了,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舒坦。”炭窑峁村村民冯文耀说。这只是神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位于神木市区西南方向20公里处的炭窑峁村,自然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在多次村民大会后,该村决定实施整村搬迁,新村总占地33亩,建筑用地26亩,房屋占地6000平方米。截至今年9月底,炭窑峁新村的安置房已全部建好,村民陆续入住。炭窑峁是神木市易地扶贫搬迁众多安置点中的一个。2016年,神木移民搬迁对象涉及辖区内6个镇(办)14个村,搬迁对象609户1809人。2017年,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深入人心,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移民搬迁规模进一步扩大,6个镇(办)17个村的搬迁对象增至1242户3473人。两年累计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63户147人、避灾搬迁1234户3500人、同步搬迁554户1635人的搬迁工程。

为了保证移民搬迁工作顺利推进,神木市研究出台了《神木市移民同步搬迁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政策,将易地扶贫、避灾生态类搬迁统筹推进、融合安置,并把有搬迁意愿的其他村民全部纳入同步搬迁,根据不同的搬迁规模细化为四个标准进行补助。

在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过程中,该市严格搬迁对象识别程序,对所有类型的搬迁户坚持在“三认定、三公示”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级初审、公开,镇(办)复审、公示,市审定、公告的程序,精准确定每类移民搬迁对象。扶贫搬迁对象,根据扶贫办提供的精准到户到人名册,严格执行“照单搬迁”;地灾、采煤塌陷区搬迁对象由矿管办审定;洪灾搬迁对象由水利部门审定;生态搬迁对象由环保部门审定。同时,各镇(办)依据搬迁名册逐户签订“三项协议”,明确搬迁时间、安置地点、建房面积、补助标准、旧宅腾退和脱贫措施等具体内容。调查干部与搬迁户照相登记,逐村建册、逐镇(办)建档、市级建库。对象识别认定后,由神木市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移民搬迁轮候安置计划,按年度有序梯次完成搬迁任务。

神木市按照“以人定点、以人定房、以户建房、以点定产”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多规合一”试点成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移民搬迁项目安置点。坚持“五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原则,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地方病易发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增收有保障、房产能升值。结合中心村镇、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沿黄经济带周边选址布局,合理配置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根据安置点的不同规模,神木市先后为栏杆堡镇武园则村、解家堡办事处炭窑峁村等14个安置点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据统计,该市仅2016年为14个安置点投资基础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资金3402万元,移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该市所有项目均由国有企业陕西建工神木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建,政府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层层把关,使每一个安置点都如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3、精准扶贫中的对策建议

在松紧有序的扶贫资源精准管理体系下,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县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精准地使用扶贫资源,确定扶贫项目、方式,分门别类地落实精准扶贫的措施,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3.1科学合理地测算贫困人口规模

为正确处理和解决好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中存在的“断崖式”脱贫现象,科学测算贫困村、贫困人口年度脱贫规模,神木结合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组织力量对脱贫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落实。贫困人口的规模和数量一旦确认,扶贫的项目和资金就基本确认。以往这种自上而下的测定贫困村或贫困人口的方法获得的贫困指标不科学合理,因此为了减少扶贫指标的失误,应该在自上而下测量贫困指标的基础上,加上自下而上识别贫困群体的参与机制,让县乡级以下的政府部门亲自走访调查各乡村的贫困人口情况,然后再修正和确定贫困人口的规模,使自上而下的测量结果与自下而上的调查事实形成高度统一,使国家划定的贫困人口的指标最大限度地与实际贫困人口相符。严格按照《陕西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相关规定,结合“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和双联行动“大走访、回头看”活动的深入开展,对照贫困人口退出验收11项标准、贫困村退出验收20项标准和贫困县退出验收7项标准,参考各项惠民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实后效益发挥情况,逐户、逐村进行核查测算,自下而上、科学合理测算确定了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脱贫时序。

3.2采取民主科学的贫困识别方法

明确扶贫对象识别程序。无论是纵向识别法还是横向识别法,都存在天然性的不足,克服识别方法不足的主要策略,就是明确识别程序。根据客观现状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采取民主评议制度,即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到扶贫对象识别过程中,最大限度避免识别过程存在徇私舞弊现象,也借此来提升扶贫对象识别的透明度。为了避免村一级公务人员在识别贫困人口过程中出现恶意排斥、过失排斥等现象,减少徇私、疏忽、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应该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让第三方社会组织和贫困户直接参与到贫困群体的评议中,确保精准识别的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针对扶贫对象识别进行监督,不仅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更要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扶贫对象识别的监督流于形式,很少能够发现扶贫对象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工作应该加大力度,并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对扶贫对象识别真正做到有效监督。

3.3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1)精准扶贫中的很多帮扶项目都对贫困户提出了资金要求,有的项目门槛很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提供帮扶,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这就限制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使他们放弃了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想法。这种现象产生的最终后果便是扶贫项目的受益者更多的成为能够提供充足资源的非贫困户,从而更加拉大了贫富差距,背离了精准扶贫的初衷。因此应该建立产业帮扶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2)对于某些精准扶贫的项目,需要提供一部分资金、生产资料或生产技术、设备等,而这些条件是实际的贫困户无法达到的,这时就需要降低扶贫项目的准入门槛,为贫困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或资金支持,帮助他们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3)积极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战线”。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围绕农民增收抓好产业扶贫开发,选准合适的产业项目,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引领。

(4)要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引领带动,认真落实《神木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案》,推动畜牧养殖、特色种植覆盖所有贫困村,加快“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动清真餐饮服务业提质增效,做大做优畜牧养殖,助推贫困户稳定脱贫。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大力推广“企业+基础+农户”经营模式。

(5)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贫困农户享受农业生产经营平均利润率。积极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战线”。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

3.4突出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

突出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神木应该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产业扶贫根本,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实际,从基础入手,在交通、建筑、服务、电力电信、生态环境、旅游标识和旅游码头等方面进行分阶段规划实施,着力开发民俗风情、山庄休闲等功能,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营性收入。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壮大农业合作社,将群众手中资源整合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协调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采取小额到户贷款发放、产业项目资金到户直补、互助资金帮扶、贴息资金扶持等办法,积极扶持一批自我发展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种养大户,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锦国,宋欢,王斌,刘生强.神木:把精准扶贫做到群众的心坎上[N].陕西日报,2015-12-17.

[2]艾永华,白斌,霍浩.榆林市加快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之神木实践[N].陕西日报,2017-12-11.

[3]马乐兵,罗喜林.神木:神木镇:十项措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N].榆林日报,2017-12-19.

[4]冯英杰张娇娇戴敏.神木能源集团:压紧帮扶责任助力精准扶贫[N].陕西日报,2018-12-17.

[5]杨娟,何婷婷.教育的代际流动性[J].世界经济文汇,2015(3):32-42.

[6]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7]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8]陈升,潘虹,陆静.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9):88-93..

[9]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43.

[10]姬咏华.找准扶贫对象方能“对症下药”[J].人民论坛,2017(19):74-75.

[11]李硕,曹蕾.精准扶贫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4):174-175.

[12]章元,李全,沈可.论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证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19(4):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