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益

闫振鸿

闫振鸿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734500

课堂效益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让最大多数的学生获得最大、最佳的收获,提高课堂效益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目标模糊,教学随意”、“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学情模糊,缺乏实效”、“活动练习,放任自流”、“节奏松散,效率低下”等等因素制约着课堂效益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呢?

一、更新理念,转换角色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是提高课堂效益前的提和关键。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手舞足蹈地尽力表演,而学生则是表情木然、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堂课下来,师生双方都是筋疲力尽犹如大病初愈,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效益可言,可想而知。要想打破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痛定思痛,彻底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师的正确选择呢?首先,老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主持者,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爆破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记住,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教师要把独裁的课堂变成民主的舞台。其次,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成败的理念。一堂课的成败,不是看你讲了多少、讲得有多好,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学得有多好;不是看你灌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你指导学生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目标就是方向”,它启示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定要全面、明确、重点突出,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变得有方向、有意义、有效益,使师生双方互动的动态生成有基础、有可能。明确的教学目标关乎提高课堂效益的战略成败,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舍弃过去那种只是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地进行设计,充其量这只是教材的复制件,而不是教学目标。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具有“大教材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引领者。

三、了解学情,变通教法

由于课堂效益的归宿在学生,如何让学生学会、学好和会学是教师课前准备的关键考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法设计,既不能低估学生,做大量无用功,又不能高估学生,导致大量学生学不会。了解学生的学情不能靠教师想当然,不能用教师的水平和思维取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应该坚持多观察、多调查、多分析、多换位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设,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请记住: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法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思维进行设计,即使把一节课准备得完美无比,但是学生不能接受,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内化,这样的备课反映到课堂教学上也是没有实效的。

四、预设问题,引领思考

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课堂提问是常态课下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学生心中有疑,因疑而生问。首先,要以中心问题引领历史教学,围绕历史知识构建起中心网络,通过不同角度、层次设问,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中心问题要求逻辑性强、层次感明显、延伸性突出。其次,把问题设计的起点定在学生现有的一些常识上,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五、优化活动,调控节奏

有的老师就在一堂课中安排了许许多多的课堂活动,一会儿读,一会儿唱,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学生们累得满头大汗、急得晕头转向,忙于应付各种活动,根本难以深入地思考问题,看起来生动热闹,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益;看似符合新理念,实则是老师从原先的“满堂灌”演变成现在的“满堂转”和“满堂问”,同样对提高课堂效益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可谓形式主义害死人。新课改下的学生课堂活动,应该倡导围绕重点、难点,在课前设计一两个高质量的探究题目或情境,实实在在地预设一两项有意义、高水平的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思考,活动过后能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六、精选习题,有度训练

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训练来实现。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训练题目的布局是否得当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一环。我认为,训练题目必须有三个维度:密度、强度和速度。所谓密度,就是课堂训练题目的多少。题目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能力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习题的精选、题量的科学安排,达到密度适中的目标。所谓强度就是题目难度的比例分配,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势下,易中难的比例在2︰7︰1是合适的。习题的强度安排应该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好吃饱为原则,不必教条地按照固定的比例呈现。自助餐式的习题可以成为强度安排的重要形式。

总之,提高课堂效益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我们对它的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我愿意与各位老师一道继续上下而求索,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味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