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分析

黄进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医院409000

摘要:咽喉反流性疾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鼻腔、口腔、咽、喉、气管、肺等部位引起咽喉部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种食管外表现。我们参照《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通过问卷和量表和反流体征指数形式对慢性咽喉疾病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对其影响因素和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咽喉反流性疾病;危险因素;饮食;胃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2至8月于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112例慢性咽喉疾病患者,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6~86(52.4±6.2)岁。病程0.5~140(19±3.1)个月。通过量表(RSI和RFS)评分来诊断LPRD,RSI>13分,RFI>7分纳入疑似LPRD。RSI≤13分、RFI≤7分者排除LPRD。根据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给予分度,轻度74例;重度7例;极重度2例。

1.2病史采集

收集每位慢性咽喉疾病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病程、随访电话号。详细询问症状,病史,治疗前后做电子喉镜检查。填写RSI和RSF量表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病史主要包括有无胃疾病史如胃溃疡、慢性胃炎;饮食习惯包括暴饮暴食、嗜酒;有无受凉史;有无过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有无焦虑抑郁症。

1.3治疗方法

(1)一级治疗

主要针对病程≤2周,症状轻,饮食不当引起的LPRD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饮食8成饱,不吃甜腻辛辣食物,不喝酒、碳酸饮料;睡前不吃夜宵,不穿紧身衣睡觉,夜间症状明显者睡觉头位抬高30度。

(2)二级治疗

主要针对有胃疾病史,症状反复迁延者。PPI+胃肠动力药;采用奥美拉唑20mg(胶囊),2次/d,早晚餐前30min口服。22例轻症者给予一级治疗,2周随访1次,共随访6周;59例给予一二级联合治疗,其中轻症52例治疗4周,重症7例治疗6周。每2周随访1次,共随访6~8周。停药后2周为随访终止日期并评判疗效,比较治疗前后VAS和RSI评分。2例因咽喉反流引起声带白斑癌变患者给予支撑喉镜下手术治疗不纳入疗效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类数据以相对数描述,与之有关的多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前后VAS和RSI评分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分层影响因素间均值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检验水准ɑ=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本研究共收集慢性咽喉疾病患者112例,随访率90%。显效41例(50.61%),有效30例(37.07%),无效10例(12.34%)。

3讨论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LPRD患病率较高,慢性咽喉疾病通过RSI和RFS评分有83例患者疑似咽喉反流疾病,占门诊咽喉疾病的83%。LPRD以轻症为主,有74例(89.16%)患者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多数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咽部烧灼痛、痰多、频繁清嗓子、胸闷。喉镜下主要表现为咽后壁充血,淋巴滤泡增生,舌扁桃体增生,杓会厌襞充血,声带充血水肿和白斑。过去常将咽后壁淋巴滤泡和舌根淋巴组织增生误认为是咽部异物感的原因,部分基层医院热衷于用微波、等离子来治疗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和舌根增生的淋巴组织。以此来治疗咽异感症,但往往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因疤痕形成的原因加重咽部不适感。

有研究发现,舌扁桃体肥大淋巴组织中存在胃蛋白酶的表达,提示舌扁桃体肥大与咽喉反流存在相关性。由此可见长期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是胃液反流刺激引起的,是反流性咽喉疾病的体征之一。常与咽部异物感共存,但不是引起咽部异物感的原因。因此不必用外科手段来消除增生的咽后壁淋巴滤泡和舌根淋巴组织。抗胃酸和胃肠动力治疗可缓解咽部异物感症状。研究发现,60%的声带白斑患者出现病理性食管反流,高于普通人群。如能及早抗胃酸和胃肠动力治疗早期白斑,肉芽肿可逆转消失。本组2例声带白斑癌变,支撑喉镜下手术后继续抗胃酸治疗。我们认为,声带白斑不仅仅是手术,术后的抗胃酸治疗对复发和癌变的预防较重要。LPRD误诊原因:

(1)LPRD的症状与感染性咽喉疾病症状上有交叉性,易被混淆;

(2)咽喉部充血水肿与感染性咽喉疾病体征有交叉;

(3)部分利咽中成药含片治疗可有暂时的咽部舒适感,易误为感染性咽喉疾病。部分因反流引起的咳嗽患者常被误为气道高反应,通过RSI和RFS评分可减少误诊误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认为的慢性咽喉疾病大部分与LPRD有关。由于胃反流事件多发使得LPRD常见,且停药后有反复现象,所以在用药同时应将发病原理告知患者,争取患者配合,控制好胃酸,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德民,Robert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4-200.

[2]李进让,肖永芳,李湘平,等.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5):324-326.

[3]李湘平,黄柞峰,吴婷,等.咽喉反流在声带白斑及早期声带癌发病中的初步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5):36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