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干预在预防旅途精神病伤害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早期干预在预防旅途精神病伤害的研究

宁俪佳喻琨谌利军杨莉

宁俪佳喻琨谌利军杨莉(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550005)

【摘要】目的对旅途精神病进行早期、现场、临床干预性治疗和处理,以此达到预防旅途精神病病人的伤害性事件,并研究应用该结论为旅途精神病高发的环境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可行性处理方案。方法安排样本采集工作人员随车出乘,采集符合条件的样本89例,收集没有经过早期干预性治疗和处理的旅途精神病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回顾性研究样本)56例,评分标准比照本课题的研究样本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符合本课题研究的样本共计145例,现场治疗组共计89例,进行干预性治疗,其中干预有效的79例,干预后无效的10例;对照组共计56例,均未干预,无效的56例。通过比较现场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有显著差异(x2=109.21p<0.01)。结论针对旅途精神病早期的发现和早期的防控,将各项指标全部量化,便于非医务工作人员掌握旅途精神病的早期表现,并提出早期的、可行的、干预性的处理方案,降低旅途精神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早期干预预防旅途精神病伤害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2-02

随着国家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劳务输出的增多,旅途精神病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国内关于旅途精神病的报道主要是入院后的治疗效果和关于旅途精神病司法鉴定方面,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对旅途精神病进行早期、现场、临床干预性治疗和处理,以此达到预防旅途精神病病人的伤害性事件,如伤人或自残等,并研究应用该结论为旅途精神病高发的环境工作的工作人员提供可行性处理方案。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贵州省是劳务输出的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旅途精神病的高发地区。我院原为铁路医院,一直收治在客运列车上发生的旅途精神病的病人,对旅途精神病的发病、治疗等均有比较多的临床经验,从2001年起,我院就开始和贵阳客运段合作,在客流高峰期的春运期间,派遣医务人员随车出乘,这对本课题的研究作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样本采集从2006年-2010年的春运的客流高峰,严格控制样本数量和样本质量,充分考虑到样本的误差,力求将研究结果更趋向于真实。

二、筛查标准与方法

1.培训样本采集工作人员,采集符合本研究所需的客观病例和有关资料。

2.本研究课题拟订旅途精神病重点监测环境的评分标准及处理措施。

评分标准:

A.绿皮车厢1分

B.客流高峰期(如春运、暑运)1分

C.长途客运列车(运行时间≥30小时)1分

D.超员3分

E.运行期间有2个或2个以上夜间运行2分

以上评分≥3分的,定为重点监测环境,

处理措施:

A.更换车厢

B.避免超员

C.提速,减少列车运行时间

D.客运高峰期增加开行列车

E.合理安排开车时刻,减少夜间运行时间

3.本研究课题拟订旅途精神病重点监测人群的评分标准及处理措施。

评分标准:

A.外出劳务人员2分

B.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分

C.单独出行1分

D.性格内向3分

E.硬座车厢2分

F.出行时间≥30小时2分

G.无座位1分

H.带有现金和(或)物品1分

以上评分≥4分的,定为重点监测人群,

处理措施:

A.建议结伴出行

B.避免带较多现金及物品出行

C.避免客运高峰期出行

D.避免连续、疲劳乘车外出

E.避免无座位票出行

4.本研究课题拟订旅途精神病重点监测对象的评分标准及处理措施。

评分标准:

A.双眼呆滞2分

B.少食少动1分

C.少言少语1分

D.害怕表现2分

E.紧张焦虑2分

以上评分≥3分的,定为重点监测对象,

处理措施:

A.鼓励多走动,多与人交流

B.鼓励进食、饮水

C.鼓励开窗通风

D.广播防病知识、播放音乐等文娱节目舒缓旅行压力

E.保证饮水和食品的安全、及时供应

F.加强治安巡视,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确保旅行安全

5.本研究课题拟订旅途精神病早期表现和症状的评分标准及处理措施。

评分标准:

A.语言逻辑紊乱1分

B.被害妄想(幻听、幻嗅等)1分

C.跳车趋向2分

D.意识障碍2分

E.伤人趋向2分

F.自残趋向2分

以上评分≥3分的,定为旅途精神病早期表现(即本课题的研究样本),

处理措施:

A.心理安慰

B.更换座位

C.加强看护(同行人、乘务员)

D.口服或肌注镇静药物

6.分别在处理后30分钟、60分钟观察效果,

评分标准(同本课题的研究样本):

A.语言逻辑紊乱1分

B.被害妄想(幻听、幻嗅等)1分

C.跳车趋向2分

D.意识障碍2分

E.伤人趋向2分

F.自残趋向2分

以上评分≥3分的,视为干预无效;以上评分<3分的,视为干预有效。

7.收集没有经过早期干预性治疗和处理的旅途精神病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回顾性研究样本),评分标准比照本课题的研究样本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

8.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

9.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符合本课题研究的样本共计145例,现场治疗组共计89例,进行干预性治疗,其中干预有效的79例,干预后无效的10例;对照组共计56例,均未干预,无效的56例。通过比较现场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有显著差异(x2=109.21p<0.01),见表:

表:现场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讨论

外出劳务的人员多来至于封闭的山区,文化程度不高、贫穷、个性内向,因出行来到城市,人多繁杂,近距离接触,长时间的车马劳顿,饮食睡眠均不足,容易积聚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情绪,如果再没有合理的缓解和减压,轻者即会出现胡言乱语、被害妄想等,重者则出现伤人、自残等过激的行为,这些就是旅途精神病的症状[1]。因旅途精神病是回顾性的诊断,国内关于旅途精神病的报道主要是入院后的治疗和旅途精神病的司法鉴定方面[2、3],对旅途精神病早期病人的治疗还是空白。对铁路系统来说,旅途精神病导致的伤人、自残、跳车等事件也是客运安全的隐患,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推广予以积极的配合和推动。

国内对旅途精神病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针对旅途精神病发病的客观条件的研究,包括对发病率、发病者的性别、性格、职业及文化程度、乘车车次、车厢CO2浓度等综合因素的调查统计和分析[4],对本课题制定旅途精神病重点监测环境、重点监测人群提供了重要依据;二为临床分析的研究,如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和生理指标[5、6、7]等的分析报道,对本课题重点监测对象、旅途精神病早期表现和症状以及处理原则和方法等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是关于旅途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方面的,在本课题本研究课题拟订和对旅途精神病的危害方面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国内关于旅途精神病的研究中,有些研究中也提到旅途精神病的防控措施,如对旅途精神病患者进行约束,并注射或口服镇静药、对伤者及时救治或转运[8、9]等,但均为旅途精神病发病后的补救措施,没有早期预防性措施,对旅途精神病的防控意义不大,本课题研究针对的就是旅途精神病早期的发现和早期的防控,将各项指标全部量化,便于非医务工作人员掌握旅途精神病的早期表现,并提出早期的、可行的、干预性的处理方案,降低旅途精神病的发病率。以达到能减少旅途精神病患者在突发的状态下给周围人群造成伤害的程度,减短患者的病程,减轻患者及家人的痛苦,减缓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黄永欣,李华,刑莉长途旅行中旅途精神病发病的原因,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J]2004.27(5)313-314.

[2]汤耀明,周新16例旅途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洛阳医专学报[J]2001.19(1)38-38.

[3]汪志良,李身录,齐咏华22例旅途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法医学杂志[J]1997.13(3)145-146.

[4]李伟,许方等20例旅途精神病统计分析,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12(2)123-124.

[5]刘治军,孙光荣,宣向荣32例旅途精神病临床浅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J],2002.14(3)181-181.

[6]段政萍,旅途精神病的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6.15(17)2340-2341.

[7]何斌,王振声28例旅途性精神病临床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2007.17(2)95-95.

[8]吴志谢旅途性精神病的社会危害及其防范,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1(77)22-24.

[9]伍业光旅途精神病研究进展,中国民政医学杂志[J],2000.12(5)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