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绿地的空间布局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浅谈我国绿地的空间布局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孟银娥

孟银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规划局,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城市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介绍了城市绿地规划的类型、作用及结合方式和意义,并指出我国目前绿地空间布局中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空间布局

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1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原则

1.1整体性原则。城市绿地之所以形成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绿地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整体大于其各个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无论哪类绿地的布局和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将其放到整体的建设背景之内,统筹安排,同一布局。

1.2结构性原则。城市绿地在如此大的宏观范围内的建设,要求建立内部各种要素与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以这种结构方式对系统整体的形成作用和影响。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通过整合各类绿地的空间、数量等结构关系,来强化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3层次性原则。首先,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是处于城市和市域之间的一个规划层次,在进行规划工作时,要依据本层次的城市空间和绿地建设特点布置和安排绿地,同时设法克服与整体的不协调方面,使整个绿地系统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其次,该层次内部的绿地建设也要遵循一定的层次规律,例如城市游憩活动绿地的布置和安排就要根据不同的区位特点及自然资源基础,由城市周边到城市近郊再到城市远郊布置不同层次的游憩活动空间,不能一概而论。

1.4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的原则是所有规划必须遵从的重要原则,其根本方法就是将自然过程与规划内容相结合,以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切入点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对自然的尊重,使生态优先从口号变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2我国城市空间绿地布局

2.1城市绿地斑块分析——“点”。绿地斑块是指市域内满足城市对其专项要求,使人与城市生物能够休息与停留。比如市域城镇绿地子系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风景林、郊野公园等。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

2.2城市绿色廊道分析——“线”。绿地廊道是不同于绿地基质的狭长地带,具有连结和分割绿地景观的双重功能,但市域绿地廊道的首要功能还是它的生态功能,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的迁移等提供了保障。其次是廊道的游憩功能,尤其是沿小径、河流或以水为背景的绿色廊道。

2.3城市绿地基质分析——“面”。绿地基质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面积的绿色生态单元,包括农林生产绿地、大面积水域等。这些基质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是一种大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

3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布局存在的问题

3.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低且分布不合理。近年来我国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偏少。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人左右,而世界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人。

3.2未能构建起完整的城郊一体化生态绿化系统。长期以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此造成绿化的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3缺少经济绿地和健康绿地。在城市的绿地类型中,占绿地总面积比例较大的有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等,虽然这些绿地在提高环境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但不能忽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合理规划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对策

4.1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4.2合理布局。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

4.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

4.4植物多样性,体现绿色文化。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种植,表达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体现绿色文化。

4.5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要把深入到城市聚集区的市区和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因此,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绿地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丰富垂直绿化景观,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张国忠.近10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及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5(1):52-57.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5):11-17.

[5]刘承珊,曹洪虎,黄建.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江西科学,2005,23(3):247-25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