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雷娜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急诊科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记录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54.76±10.38)s,急救时间(22.32±5.82)min,入院时间(2.07±0.34)h;对照组出诊反应时间(96.28±21.94)s,急救时间(41.05±10.79)min,入院时间(3.11±0.95)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和临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能够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为患者入院治疗赢取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严重的冠心病,属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阻导致血流中断形成了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本病起病急剧,容易出现猝死或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1]。目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需要开展院前急救,保证患者可以安全入院接受治疗,因此院前急救措施科学开展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本病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我院采用个性化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

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6.84±3.24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6.97±3.1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前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腹部疼痛,需要采取院前急救措施;(2)治疗前取得患儿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2)除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诊护理,医护人员接到电话达到现场了解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护等常规措施,按照急救方案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吸氧、药物治疗等常规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个性化护理,包括以下措施:一是确保出诊及时,急诊科制定出诊规范,并对护士开展培训,提升护士执业素质,成立急救护理小组,接到电话后小组成员各负其责,迅速派车,准备抢救仪器设备等,出诊后主动联系家属,了解病人情况,电话指导家属如何保证患者安全;二是做好急救护理,急救过程中禁止患者剧烈运动,用药同时加强和患者交流,纾解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由护师专门负责建立静脉通路,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性护理措施;三是加强急救心理护理,由于疼痛患者表现严重的焦虑、恐惧,护士要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采用肢体语言等方法安抚,让患者安心;四是做好转运护理,患者病情稍稳定后护士做好家属解释工作,积极进行沟通,说明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转运后立即通知急诊做好抢救准备,转运途中保证患者平躺,静脉通路畅通,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拜年话情况,到院后做好护理交接工作,危重患者要及时开通绿色通道,以抢救患者生命为本[3]。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和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中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当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54.76±10.38)s,急救时间(22.32±5.82)min,入院时间(2.07±0.34)h;对照组出诊反应时间(96.28±21.94)s,急救时间(41.05±10.79)min,入院时间(3.11±0.95)h,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突发疾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达到42%,因此和院前开展急救措施的实施具有密切联系,传统的院前急救措施比如进行吸氧、静脉通路建立、药物支持治疗等方法容易造成临床护理工作重视不够,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士注重执行,按照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忽略了患者感受,对患者病情也不甚了解,容易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误,影响了临床抢救效果。

我院开展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了护士培训,提升了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努力培养护士人性化意识素养,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重要性,将以患者文本的理念贯穿到急救过程中,护理过程中护士除了进行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更加注重对患者心理干预和转运过程的个体化护理,针对患者产生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士做好院前疏导,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指导家属如何做出正确的处理,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同时个性化护理模式通过建立护理小组更加提倡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化解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4-5]。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能够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为患者入院治疗赢取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颖,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3-15.

[2]丁红霞.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60-261.

[3]邓应美,李玉文.优化急诊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8):654-655.

[4]邹雅,熊海燕,李娜,等.优化院前急救转运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成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8(28):65-66.

[5]陶春容,钟勇,谭霞,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6(1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