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丁冠铭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连续多年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自我体育锻炼能力下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能力,探讨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高校学生的体质、体能、智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健壮的体魄,难以担当事业的重任,没有合格的身体,难以承担“一线”的岗位责任。在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本文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从而提高高校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1.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1体质素质连续多年下降

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共开展了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其结果表明,近30年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肺活量下降近10%。《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肺活量和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停止下降趋势,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务委员陈至立对此强烈提出:“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体育锻炼次数少、运动时间不足

教育部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调查发现,教育部在切实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一直比较重视对中小学的考核,对高校的要求还不到位。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等。

1.3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低,人数少

高校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为了获取各种各级证书,参加各种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剩余的课余时间少,便无暇参加体育锻炼,惰性也随之增加,体质因此逐年下降。目前,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较松散,学生日常课外体育锻炼中大部分属于无管理行为,无组织指导,任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4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体育锻炼意识差

社会、学校和学生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正倾向。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的动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广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应试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尤为突出,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识,即便是在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好就可以了,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发展期,身体和精力均是人生最好时期,暂时较少病痛,认为无需去锻炼。

2.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2.1加强宣传力度,坚持教育引导,提高参与热情

学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在高中时期因为学习的压力,体育锻炼机会比较少,进入大学后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学生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身体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生活故事和生活实例,宣传学生通过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育锻炼等活动,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道德情操等方面所获得的益处,使学生明白“健康第一”的道理,懂得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明白形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重要,引导学生体验体育竞技和全面性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快乐,从而达到强化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理念的目的。

2.2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组织机构,为学生搭建体育锻炼平台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选项课教学的延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仅仅抓好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建立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组织不再盲目,除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外,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有组织、有教师和学生指导的体育锻炼、教学或比赛(有偿收费、学生自愿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可以由体育类社团、体育协会、体育锻炼俱乐部等组成。每周固定时间进行3~4次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要确保学生参与人数,做好活动记录、考勤、考核等工作,与正常上课规范要求一样,将考核评价成绩列入个人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内容。这样除延续课堂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成员体质体能训练、内部联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野外拉练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身心素质。同时,要加强各组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定期开展体育竞赛和学习经验的交流,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锻炼、人人强健的体育健身氛围。

2.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竞赛,激发促进学生体能素质

课外体育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类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俱乐部等,每学期内部组织各项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在组织体育竞赛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保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避免以往体育竞赛项目单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人少,各分院(系部)、各班级、各体育锻炼组织应积极组织内部体育竞赛,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当中,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锻炼气氛,使每个学生养成每天锻炼1小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2]谢银儿论素质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3]焦金雷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7)

[4]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张华北京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