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SGLT-2抑制剂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SGLT-2抑制剂的应用研究

詹煦旭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益阳市413000)

摘要:糖尿病是全世界超过3.5亿患者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糖尿病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SGLT-2能够重吸收近90%的葡萄糖,在维持血糖稳定环节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选择性SGLT-2抑制剂可以竞争性地与肾脏SGLT-2结合,进而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中糖含量的同时降低体内血糖。本文主要对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物应用以及临床优势等几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SGLT-2抑制剂;糖尿病;降糖;靶点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据统计[1],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5亿,其中20~79岁这个年龄段的患病率达到8.3%。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应用还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传统的降糖药物主要是通过补充胰岛素、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葡萄糖利用率等几种途径来实现降糖效果的。随着医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了肾脏近曲小管中的钠-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对于维持体内血糖稳定具有关键性作用,其中SGLT-2能够重吸收近90%的葡萄糖[2]。因此选择性抑制剂SGLT-2能够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进而增加尿量的排泄,成为糖尿病药物的新靶点。

正常人的肾小球每天大概需要滤过180g的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在于,生物体内的葡萄糖想要通过细胞膜必须借助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转运作用,主要负责葡萄糖重吸收的是肾脏近端小管S1段的SGLT-2,而SGLT-2抑制剂可以竞争性地与肾脏SGLT-2结合,进而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中糖含量的同时降低体内血糖。

SGLT-2抑制剂中,根皮苷的发现最早,它能够抑制SGLT-1和SGLT-2,但口服生物利用率较差,且会对肠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而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T-1095A是由根皮苷衍生出来的一种药物,虽然稳定效果很好,但对SGLT-2却没有一个较理想的选择性。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舍格列净等药物,其中只有少部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坎格列净、达格列净先后获得FDA批准。接下来着重介绍前景较好的3中(种)药物:

1.dapagliflozindapagliflozin是一个对SGLT-2具有高选择性的药物,是对SGLT-1选择性的1000倍以上。dapagliflozin的Ⅲ期临床试验[3]证实了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病例中还纳入了如患有肾脏功能受损或心血管疾病的一些特殊人群。相较于安慰剂,该药能够显著降低HbA1c水平,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胰岛素剂量,同时低血糖风险很低,也是联合用药的有效选择。

2.canagliflozin该药于2013年被FDA批准与饮食、运动相结合,共同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的控制,canagliflozin单独应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多项临床试验的证实,并且表明该药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和FPG水平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3.empagliflozin于2014年5月得到批准,该药也是一个高选择性的SGLT-2抑制剂,其SGLT-2/SGLT-1选择性超过2000倍。empagliflozin经过多中心期Ⅲ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中包含了肾损伤的患者,结果显示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用药都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empagliflozin在降糖的同时,还能够对降低体重和收缩压发挥良好的效果。

SGLT-2抑制剂的优势在于:①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②能够降低体重,减缓胰岛素、吡格列酮等引起的体重增加;③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④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较低[4]。SGLT-2抑制剂的研发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它对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前景广阔。但SGLT-2抑制剂会提高尿液中糖的含量,影响尿道和膀胱环境,因此该药与乳腺癌、膀胱癌以及一些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的联系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琳,李强.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新选择——基础胰岛素+SGLT-2抑制剂[J].药品评价,2016,18(5):53-56.

[2]阮平平,俞国勋,马力,等.抗糖尿病药物SGLT抑制剂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1):4182-4185.

[3]赵晓娟,赵永红,刘秀菊.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SGLT-2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1):63-65.

[4]吴慧,卞海林,张婷,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5(9):1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