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地区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南充地区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王丹裴斯彪彭贤东王娅俐郭廷东何进

王丹裴斯彪彭贤东王娅俐郭廷东何进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南充地区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川东北区域医疗集团的医疗机构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就诊者作为研究的目标人群。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纳入研究后给予“治未病”健康服务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治未病”健康服务需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主要从医疗保健系统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了南充地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通过研究本文认为需要拓展中医的优势项目,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门诊报销范围。

【关键词】南充;中医药;治未病;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41-03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由于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形无形的精神压力以及大运动量的劳动动作,人们处于疲劳、过度疲劳的状态,属于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主张“未病先防”[1,2]。研究指出“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大局,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本市南充地区人口大,治未病开展并不乐观[3,4]。因此本文拟选取川东北区域医疗集团的医疗机构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就诊者作为研究的目标人群,分析居民“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治未病”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标准为就诊者符合国际通用健康标准及中医“治未病”的诊断标准;能理解并回答问卷中问题的南充地区居民。排除标准不愿合作者;人口流动性大者;恶性肿瘤及精神疾病者。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500例,其中女性819例,男性681例。年龄42岁~72岁,平均年龄56.39±15.82岁。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纳入研究后给予“治未病”健康服务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

1.2“治未病”健康服务干预方法

1.2.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微信等平台,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的特点,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中医特色医疗手段[5]。

1.2.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是居民配药、看病、就诊的第一场所,要将“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互相精密结合,真正惠及居民。

1.2.3人才建设目前有着中医药背景的医疗人才短缺,这就需要相关部分重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人才,开展讲座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配药社区中医医师,掌握“治未病”项目的技能,提高服务水平[6]。

1.2.4拓展中医项目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以本地区居民常见疾病,开展特色的“治未病”技术,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如针灸、推拿、拔罐等,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1.2.5加大资金投入要求政府有关部分加大对“治未病”的资金倾向力度,解决中医药社区保障体系,将“治未病”保健服务纳入“医保”与“新农合”报销目录,规范、“治未病”工作的健康发展[7]。

1.3观察指标

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

1.3.1问卷调查对就诊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治未病”健康服务需求。

1.3.2“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在两组研究结束后统一发放调查问卷,询问两组对“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

1.4统计学

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治未病”健康服务需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针对南充地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研究未见报道[8],本课题的开展旨在了解南充地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需求情况。本研究选取川东北区域医疗集团的医疗机构中符合调查条件的就诊者作为研究的目标人群,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纳入研究后给予“治未病”健康服务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结果发现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治未病”健康服务需求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治未病”健康服务满意度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可以看出在南充地区开展“治未病”工程可以推动当地中医治未病工程有效开展[9-11]。

本文认为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中医“治未病”,做到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传、愈后防复,运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推动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根本转变[12-14]。在现代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健中的引领作用,对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督促人们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为了使“治未病”服务落实到实处,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群众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基于此,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度;(2)推进“治未病”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居民健康;(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技能;(4)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丰富服务内容;(5)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

【参考文献】

[1]聂欢欢,孙炜,鲍勇.上海社区居民治未病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10):1428-1433.

[2]朱爱松.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470-4473.

[3]郭建恩,高飞,高占华,杨佳琦,辛思源,隋玲玲,梁广和,李静华,张树峰.河北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发展策略[J].世界中医药,2017,12(06):1460-1465.

[4]聂欢欢,鲍勇,孙炜.上海郊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01):1-4.

[5]徐家淳,王凯,李强,郭威,覃启京,张玉莲.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263-4266.

[6]郭丽君,鲍勇,戴红勤,冯晋,孙炜,沈婉婉,王泽洲.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213-1217.

[7]沈婉婉,鲍勇,郭丽君,戴红勤,聂欢欢.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1):42-47.

[8]郭丽君,鲍勇,孙炜,刘夏,戴红勤.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政策的认知情况及发展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1):34-41.

[9]汪依桃,蓝琼,赖菁菁,黄志敏,陆良喜,王从俭,罗雪飞,赵程.南宁市民对治未病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5):13-15.

[10]朱正刚,陈燕,刘霜霜,张小阳.长沙市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23):2851-2852.

[11]徐忠敏,陈中萍,陶海琦.社区COPD患者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06):116-117.

[12]朱亚萍.基于治未病理论浅谈高血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2011:3.

[13]袁林,向珊,袁德培.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护理[J].西部中医药,2011,24(07):93-94.

[14]李书芳.对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认知和中医护理服务项目需求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09,7(27):2450.

基金项目编号: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NC2017B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