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治疗面神经炎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治疗面神经炎疗效分析

李小芒闫秋佚周取英李神美

李小芒闫秋佚周取英李神美(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541001)

【摘要】目的探讨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1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3例),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辅以恒定磁疗,实验组在恒定磁疗时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二疗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6.49%和79.2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能有效地治疗面神经炎,值得推广。

【关键词】恒定磁疗氧气雾化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255-02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常表现为一侧表情肌麻痹。疾病的威胁和自我形像紊乱,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性情绪[1],而治疗是否适当是决定其预后的重要因素。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57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采用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10例根据Bell麻痹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炎住院患者,其中男71例,女39例,年龄15~72(35.95±14.98)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58例,右侧52例;均在发病后1~7天内入院,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评定麻痹程度,轻度25例,中度63例,重度22例。均意识清楚,同意参与本研究。按住院时间排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年龄、性别、患侧、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二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B族维生素、地巴唑、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口服),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指导患者尽早进行面肌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恒定磁疗辅以药物治疗,具体如下:采用面瘫专用磁吸针(磁场250MT)吸附穴位,N极针(红色)与S极针(蓝色)交替施针,以磁场效应透穴形成闭合磁路。穴位选择为主穴加配穴,主穴为患侧牵正、地仓、下关、翳风、天窗;配穴为患侧太阳、阳白、目明、额中、迎香、夹车,主穴每次必选,加配穴若干。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药物氧气雾化吸入,即在恒定磁疗时予生理盐水15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通过氧气雾化吸入,二者配合使用,1次/天,30分/次,10天一疗程,一疗程后间停3~5天,再进行第二疗程。

1.2.2疗效评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两侧对称,眼睛闭合完全;好转:症状改善,残留部分面神经功能损害,口角稍歪,眼睛闭合欠全;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为Mann-Whitney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二疗程后疗效比较例(%)

3讨论

磁疗是利用外施磁场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研究显示,恒定磁疗减少Schwann细胞氧化损伤,促进神经损伤后再生[2];同时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改变局部钙、镁等离子浓度和酶活性等功效,促进病理过程好转,减退症状,因此,磁疗现广范应用于临床,其对面神经炎治疗的效果安全可靠[3]。本研究提示,恒定磁疗法可使面神经炎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4.34%,治愈率达到79.25%。同时,研究也显示结合药物氧气雾化效果更明显。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加快红细胞电泳,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减少继发损伤。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面神经水肿,特别可减轻面神经在茎乳孔后和面神经管内所承受的压迫,但口服大量的激素还带来许多不良反应[4],通过氧气雾化吸入可降低激素的副作用。氧气雾化可提高血氧浓度,促进氧向组织弥散,改善面神经肿胀所致的缺氧,延缓或停止因缺氧所致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增加患侧面部的有氧代谢,促进病变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恒定磁疗结合药物氧气雾化使治疗作用协同加强,减少不良反应,对面神经炎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无创伤,简便易行,效果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彦荣.复合组织瓣转位悬吊法矫治面瘫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2):47-48.

[2]张杰.恒定磁场对Schwann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周取英,叶小兰,李小芒.恒定磁场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31-32.

[4]刘宏珍.牵正散加味配合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炎2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