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刘慧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刘慧敏

刘慧敏

刘慧敏

(虞城县实验小学河南虞城476300)

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努力发展儿童的“说”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能让学生解决有说、想说、必说、能说、肯说等一系列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1.直观引“说”

即演示操作、提供事实、引导观察,让其有说。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是说话训练的最基本要求。做到这一点教师既要提供客观、正确的事实(如提供实物、图表、演示、实例、指导实验、操作等),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按教学研究的方法去科学地观察这些事实。因为如果没有科学的观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表述。所以,教师要准备能够揭示知识本质的感性材料,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因为在接触了许多感性材料之后,儿童会有各种各样自己的办法。这时,他们就一定会有话可说了。

2.讨论诱“说”

即组织讨论、相互启发、形成氛围、让其想说。当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有许多东西要讲时,教师应确定一个适当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东西,以语言为工具与大家交流,质疑问难,澄清思想,并逐渐以精确的数学语言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得出一致的结论。

3.提问逼“说”

即设计问题,因材提问,巧妙启发,让其必说。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然而,既没有适应一切问题的儿童,也没有适应一切儿童的问题。所以为了让所有儿童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训练,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把课堂要学习研究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必须回答的疑点,有针对性地向不同同学提问。提问一般是采取先问后提的方法,即先提出问题再指名回答。但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有条理,有层次地思考、表达,可以采用先提后问的形式,即先指名,后提问题。不过这种问题必须从儿童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开始,逐步向理想的“最近发展区”过渡,并使“最近发展区”转变为新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样,提问就必须因人而宜,巧妙启发,使问题由不同儿童的“现有水平”这个“低起点”自然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高落点”。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由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表达来实现的,因为问题“起点低”他能说,且逐层推进,最后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4.供词导“说”

即提供词语、交待句式、合理引导、让其能说。布鲁纳提出,小学生都有要获得成功的欲望,还有要和人合作、互惠的欲望。然而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课堂却不愿积极发言呢?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大多数是想说的,但又因为不知怎么说而怯于发言。他们反映:“数学不像语文有那么多词语、句子好学”。这里学生无疑给我们的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教他们去运用词语、句子来表达抽象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说话过程中,必须适时地提供一些词语和句式,教会儿童按一定的逻辑规律去思考,用合乎逻辑的语句去表达。这样他们就能逐步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数学问题了。

5.激励常“说”

即多给机会,及时评价,正面鼓励,让其肯说。要能让学生肯说、常说,在教学中一要多给学生说话机会,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说多练,使学生养成说的习惯;二要对学生说的话及时评价,做到正面鼓励为主,启发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使之在常说中尝到甜头。

俗话说得好,“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说话训练这根“主线”,必将带出其知、能、情、意一串“珠”,结果拽出健康发展的一块“玉”来。同时,引导学生多说,还可以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