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王广伟

◆王广伟山东省潍坊学院261061

摘要:隐性教育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并在随后几十年的时间中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开展,将隐性教育与具体的学科建设相融合的探索活动十分丰富。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仅将教育视作教化的工具。而本文尝试通过对隐性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分析,寻求将二者结合的契机以及具体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是一门以教育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对教育学认识的逐步深入,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处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隐性教育的特征和重要性逐渐得到有关人士的重视,将隐性教育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一、隐性教育分析

隐性教育是教育界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深入研究的产物,它是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教育过程的互动性。隐性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隐性教育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符合规定的活动,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协作能力的提升是相互的,这是隐性教育过程互动性的一个体现;另一层面,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制、干预性质的,而是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渗透到所要开展的文化活动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学生影响。

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显性教育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的、直接的和有形的教学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隐性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并非通过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课程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注重以间接的和无形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表彰活动等形式,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与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3.教育效果的持久性。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更能体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更容易促使学生从心理上加深对于教学任务的理解和接受。在活动中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在实践中增强对于社会的认识,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更能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具有广泛性、强制性和理论性的特征。目前多数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单方面讲述,弱化与学生的互动,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反感情绪的恶果。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隐性教育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1.正确认识隐性教育的地位。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并非对立和排斥的,相反,二者是可以相荣共存、互为补充的。其中,显性教育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传授,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可以促进隐性教育的顺利开展。而隐性教育作为必要补充,可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2.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思想政治领域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非强制、非刻板低效的环境下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实现教育工作所希冀达成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的过程。隐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亦体现在如下关系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和共同进步,在互动中完善人格、提高修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和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亦有带动和促进作用。

3.运用的具体途径。与显性教育不同,学校环境、班级文化,心理活动、树立榜样均可以作为开展隐性教育的载体和中介。教育不只发生在课堂之上,亦发生在无形的文化熏陶之中,发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之下。学校的历史底蕴是开展隐性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笔宝贵资源,促进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增进认识、深化感情是隐性教育的一大特色。

四、结语

随着教育方式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教育界人士逐渐达成共识: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而且在选择教育模式时,不仅需要关注直接的显性教育方式,亦必须重视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关注的一大成果便是教育工作者日益重视学生的作用和感受。隐性教育即是在上述背景下得以研究和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将隐性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显性教育的必要补充,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考文献

[1]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7),92-94。

[2]赵琳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现代交际,2015,(3),168-168。

[3]程芳薇常大地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