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廖元权

广西北海市南康镇初级中学廖元权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功能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即提高国家竞争力。而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是在适宜教育教学氛围中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创新教育,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语文课本身要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迫切要求,更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勿庸置疑的。而长期以来,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学科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容易产生过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变成了“主宰”,“主体”变成了“收录机”,“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时间,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独立判断创新的能力,又怎么能适应时代对创新的需要呢?与其说这是教育的危机,倒不如说是民族的危机。因此,教师应从根本上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主导”地位,只有真正把学生视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找到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教学方法,挖掘能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切实可行地实施创新教育。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居里夫人之所以成为镭元素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科学巨匠,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典型事例,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名言、俗语、顺口溜等,都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次这样的引导: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选用鲁迅的八篇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1926年9月18日)、《社戏》(选自《呐喊》,1922年10月)、《一件小事》(选自《呐喊》,1919年7月)、《故乡》(选自《呐喊》,1921年1月)、《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1924年10月)、《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1926年10月)、《孔乙己》(选自《呐喊》,1918年冬)、《“友邦惊诧”论》(选自《二心集》,1931年12月)。

这些作品若说体裁、出处,还好记一些,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熟悉,是能够把小说、散文、议论文分清的。出处也有规律:小说出自《呐喊》,散文选自《朝花夕拾》,议论文选自《坟》和《二心集》,但是要把这几篇文章按先后顺序分是容易混淆的。

为了激发学生,引来兴趣的足迹,我把班里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是前30名学生(智力相应都较好,因为这是按成绩排队的),乙组是后30名学生,两组展开比赛,看哪组先会背,都是按创作的先后顺序记鲁迅的八篇文章。甲组在教室读背,乙组到教室外,甲组同学个个洋洋得意,自认为是稳操胜券;乙组同学则满脸不高兴,认为老师有意难为他们。

到教室外以后,我对他们说,今天咱不用背,咱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做完,就能记住。于是挑了八名同学,每人拿一个篇目名,按创作时间顺序站好,我指着几个同学随口说了起来:“《孔乙己》因为《一件小事》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社戏》,回来的路上,高谈《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二天一早,《从百草到三味书屋》拜访了《藤野先生》,他正在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下边每个同学再说一遍,(不一定非和老师说的一样,只要顺序对即可)。

果然在学生自读一遍之后,就记住了。两人又对说一遍,互相检查,没有一个出错。从出教室到会背,不到三分钟。这些同学兴高采烈地回到教室,我检查教室的同学,竟无一人会背,我又延长了三分钟,只有几个人举手,直到15分钟后,教室的同学才基本掌握(挑出几个检查,还有背错的),比赛结果,乙组获胜。甲组同学大吃一惊,非让我说出其中的奥妙……

当同学们悟出学习原可作为有趣的游戏时,他们便以游戏的竞技者出现,就会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就会把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巧妙的组合,因把信息嵌进一个人业已组织好的认识结构这中,从而减少了材料的复杂性,那类材料便易于检索,即会对枯燥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兴趣。

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要亲自与外国的作者、古代作者……“游戏”一番。

他们有的编道:“唐朝诗三奇,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词三绝,苏轼、陆游、辛弃疾。”有的讲道:“李白在《望天门山》之时,吟唱了一首《秋浦歌》,他去找好友杜甫。杜甫把《石壕吏》、《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这几首诗一古脑摆在李白面前,李白看后拍案叫绝,他们决定去看望白居易,路上碰到《卖炭翁》,他说白居易到《钱塘湖春行》去了,多半是为了《忆江南》。”

更巧的是以顺口溜的形式把外国作者连在一起,“记作者,并不难,可到各国去游玩,高尔基在前苏联,此时正在写《海燕》,契诃夫,小说通,创作短篇《变色龙》,到法国见都德《最后一课》是佳作,马克?吐温在美国,《竞选州长》真幽默……”

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创造之火,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短短的一节时间内,毫不费力地记住了要求掌握的所有作品和作者。兴趣的风帆张开之后,同学们便在记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收取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之果,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编谜语、讲故事、演节目、说快板……来记生字、记解词、背课文。如他们在记生字“姹”时,就用会意法编了“绣楼”、“坤房”、“闺阁”等谜面,这样既便于自己记忆,又可以让别人猜射。

在要求背诵《核舟记》这篇文章时,他们就让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又挑两个同学扮演舟尾左、右舟子,这些人的动作、神情均按书中所讲,表演又置于同学们的“监督”之下,怎能苟且……背诵。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知识,在热烈和兴奋中获得。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新尝试。

2.鼓励学生质疑,挖掘创造潜能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进行大胆想像和逆向思维,从正面、反面、横向、纵向联系,发展的多个角度积极思考。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从传统的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为从“演员”向“导演”的转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则相应体现为从“观众”向“演员”的转化,学生的演技怎样,依赖于教师的导技和对自身角色的生活体验。在这里,重要的一个手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须知,教师要备好一节课,需付出很大的精力,对知识作出不同层次的剖析。学生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精心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横联系,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综合。

我认为,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作出自己的教学方案,不仅有助于理解吃透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暴露一些问题,有助于化解难点,查漏补缺。我在可读性较强的文章中经常采用这一方法,要求学生从板书设计,重难点突破,构架知识网络等方面作出设计。虽然思维方式不同,设计各异,但我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境,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语文课光靠课堂上的45分钟讲解是远远不够的,“知、情、意、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教育既是一种教学观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方方面面做起。在大踏步迈进知识经济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以实现新世纪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