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和学生一起成长

张丽红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

张丽红河北省青县崇仙中学062650

没有交往、互动的“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交往、互动,这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现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以真正的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出新的智慧。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呢?

一、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前提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经常聆听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要和建议。在英语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过程。“浸入情感”的英语教学实际上对师生的人格也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它是一种情感培养,让人开放、坦诚,更加善于表露自己。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用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优点。了解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方面,我们更应该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注意整体学生的水平、爱好等情况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应共同达到的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扩展和延伸的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

二、关爱每一位学生是途径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只有理解了,才能爱得更深。要理解学生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快乐与不安。只有了解他独特的精神世界,才能更深地理解学生,从而达到思想、观点的共识,精神、聪明的共享,情感、态度的共鸣,使学生在互敬互爱的关系中体验理解的美,把握和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教师都要以爱心去唤起学生的自信,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

三、向学生学习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陶老告诫我们,不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不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人,是不配做学生的老师的。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进行过大型研究,结论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将成为教育观念重大变革的焦点课题。”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老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而反思效果的检验正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反应和变化是我们改进教学策略的指南针。于是学生便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向学生学习。向学生学习,就是要通过了解学情,从学生身上发现教学的不足,检验教学成败,改进教学的过程;向学生学习,就是要放下师道尊严,蹲下来看孩子,落实“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向学生学习,还是通过课堂的动态生成,激发教育智慧,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探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得以发展,教师也得以提高,相辅相成,相互提升。

四、关注学生发展是落脚点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的发展,都能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就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我们既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又要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还要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活动中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等多对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

总之,教育,是思想共生、智慧碰撞的“蔚蓝天空”,更是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辽阔大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和学生在新课程下一起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2003年7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