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发生烫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中药湿热敷发生烫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张菊花陈辉杨亚敏

甘肃省中医院730050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湿热敷治疗中出现烫伤相关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总结分析106例中药湿热敷治疗中发生的烫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有11例在热敷治疗中发生烫伤:Ⅰ度烫伤6例,Ⅱ度烫伤5例发生率为10.3%。结论熟悉湿热敷过程中烫伤的相关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烫伤的发生,提高热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中药湿热敷;烫伤因素;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有10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均在38-82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56例,颈椎病39例、双膝骨性关节炎5例,肩周炎2例。

1.2治疗方法

电锅内盛放按黄酒:陈醋:水=1:1.4:10比例配置好的中药水,将放热敷包在中药水中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开,文火煮沸20-30分钟。戴手套取热敷包,拧至不滴水为宜。取合适的体位,下铺一次性中单,用一条毛巾包裹热敷包,根据药包的大小将毛巾三折叠交叉置于患处,随温度的下降抽取毛巾,直至热敷包接近皮温,时长约40分钟。

1.3发生烫伤的情况

有11例在热敷治疗中发生烫伤,38-55岁之间的1例,56-68岁之间的有3例,69-82岁之间的有7例;Ⅰ度烫伤6例,Ⅱ度烫伤5例,其中有10例为腰间盘突出的患者。

2原因分析

2.1认识误区

部分患者认为温度越高越好或者热敷时间越长越好。从而导致局部皮肤受热温度高或受热时间长。

2.2年龄因素

我科老年患者较多,老年皮肤的敏感度下降,对热的感知觉不灵敏,加之老年人的皮肤较为薄弱,血液循环较年轻人差,易发生烫伤。

2.3体位因素

2.3.1为大多数为腰间盘突出患者在热敷时取仰卧位,腰部尤其骶尾部长时间受压且处于密闭的空间,空气流动性差,血液循环不佳,易烫伤。

2.3.2受自身重力的因素,热敷包受挤压后中药水流到药包边缘毛巾较为薄弱处,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烫伤。

2.3.3仰卧位时,骨突处与热敷包边缘形成剪切力,不利于血液循环,加之骨突处皮肤脂肪薄弱,易发生烫伤。

2.4药物因素

少数患者对药物较为敏感,出现轻度皮肤过敏症状,易发生烫伤。

2.5护士方面

责任心不强,疏于巡回,患者按自己意愿自行调节毛巾的厚度。健康宣教不及时,不到位,患者及家属未完全掌握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护士按经验治疗,由于患者对温度的耐受程度个体差异大,同一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也可能产生后继效应,难以掌握合适的温度。

3护理对策

3.1对已经发生烫伤的护理

3.1.1Ⅰ度烫伤对于皮肤潮红、红斑,无水泡者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烫伤部位清洁,定时翻身,避免烫伤部位受压影响创面的愈合。

3.1.2Ⅱ度烫伤对于皮肤疼痛明显起水泡者,较小水泡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较大水泡应用络合碘消毒局部皮肤,用消毒空针刺破水泡抽吸,用消毒棉球蘸干后,保留水泡皮,用纱布包扎,定期以免引起感染。

3.2预防护理措施

3.2.1对患者进行热疗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热敷应选择合适的温度及时间。

3.2.1护士增强责任心,热敷前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热敷过程中每6-8分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如发现皮肤温度较高、潮红者,立即暂停热敷,待皮肤温度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热敷时与皮肤接触的毛巾无烫感,并告知患者如感觉烫时应抬高患处,增加患处空气的流动与散热。

3.2.3对于年老体弱的热耐受力差患者或皮肤较为敏感的患者,热敷包的温度、湿度应低于常人,同时加强巡回每次抽减毛巾时应观察患者皮肤色泽、耐热程度。

3.2.4对于脊柱、骨突皮下脂肪薄弱的部位,嘱患者俯卧位,热敷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

3.2.5做好交接班。

4护理心得

中药热敷疗法又称中药蒸煮疗法,是通过热敷与中草药物的有机结合,发挥药物和热疗的的双重作用,它具有活血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中使用方便且效果好,是疼痛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以上的分析及相应处理,总结发现大部分的不良因素通过人为的干预都可以避免,通过有效的预防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热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促进患者康复,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0-144

[2]华桂如.物理医学康复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145

工作单位甘肃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