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问题研究

李娜惠向红

李娜惠向红西安外事学院710077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发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地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将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一系列文章,供各位同行参考。本文仅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进行探析,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同行能给予批评指正。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材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数量少。

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所以该专业的教材建设就没有前期编写基础,在国内也没有传统可供借鉴,只能依靠任课教师自行探索或借鉴国外相关专业教材;加之该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教材编写的难度加大。到目前为止,系统权威的专业系列教材仍屈指可数。

2.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有些学校为了解燃眉之急,组织力量编写了应急教材,但是由于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工作的实践经验,导致编写的教材一方面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不能体现专业灵魂,只限于泛泛的概况介绍;另一方面是教材中缺乏实例分析,实践指导性不高,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符合培养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要求。

3.教材逻辑性不强。

在现已出版的文化产业管理教材中,有的教材内部结构不合理,条理性、逻辑性不强,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4.教材移植现象严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很多教材多是从其他专业教材平移过来的,如“文化管理学原理”与“管理学原理”,多是在前面增加了“文化”两字,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文化管理的真实含义。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材建设上的对策建议

1.制定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的编写行为。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导致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就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专业,其应该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至少同一专业方向所开始的课程应该基本相同。因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组织力量编写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然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权威教材。

2.在兼顾教材的理论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突出教材的可读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非常强的专业,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法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就相应地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共关系学、大众传播学、法学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以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理论性较强,不容易理解,但是它们却是专业训练的准备和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以上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学习专业必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成为教材编写的任务所在。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在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应该突出其趣味性和应用性,在教材中多增加实例分析,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的著名案例予以介绍,并进行分析,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3.对教材进行系统化研究,科学处理不同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具体包括总论与分论之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如《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教材,如果没有专门设置“文化政策”课程,那么在编制该教材时就应处理好“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把“文化政策”内容作为基础涵盖进去,然后详述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相反,则删除或者较少涉猎该相关内容。

4.整合优质人力资源,着力实施教材编写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着起步晚、发展快、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为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有必要借助或成立全国专业学术组织,整合优质人力资源,着力实施教材编写工作,并充分吸收和调动一线优秀教师参与,以教材编写为抓手,发挥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1)。

[2]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