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王学梅

/ 2

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王学梅

王学梅倪增芹

安丘市中医院儿科

【摘要】分析目前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提出一系列的护理对策。输液前运用电子屏叫号系统实行编号、姓名双核对机制;输液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这些措施使安全隐患逐年减少,从而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婴儿;门诊医疗;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儿科门诊患者多、年龄小、流动性大、病种繁多、病情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儿科门诊输液室易发生护患纠纷。寻找儿科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一系列护理对策,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顺利完成,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1儿科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因素的分析

1.1医嘱因素要确保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可靠,就要严格执行正确的医嘱。但是,一些护士缺乏对严格执行医嘱重要性的认识,有时仅凭借经验对输液时的药物的剂量进行把控,或者未按照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等。还有一些医生不熟悉儿科新药物的规格、使用剂量等,有时会在药物剂量、单位上发生差错。这样必然会对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造成影响,需引起重视。

1.2三查八对制度未落实到位部分护士缺乏制度意识,未能够按照要求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儿科门诊每天都接待着大量的患儿及其家长,环境嘈杂,家长又多将注意力放在患儿身上,有时无法及时应答护士的叫唤,如果护士忽视查对,未对没有应答者加以确认,或者当出现同名同姓或者同音的患儿时,未对他们的名字加以确认,则极容易出现应答错误,极有可能导致输液错误发生,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此外,有的护士在接到输液单后,没有查看皮试的情况就配制液体输液,这样也是三查八对制度未落实到位的主要表现,也非常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3]。

1.3穿刺过程中忽略了病情观察小儿静脉输液,穿刺难度大,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特别是对那些1岁以内的婴儿,护士为了达到“一针见血”,注意力往往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了对患儿病情的观察。

1.4不重视健康宣教儿童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离开输液室在户外走动或逗留。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2]。部分家长因患儿哭闹或有其他事情安排,希望缩短输液时间,而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脏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另有家长在患儿高热或脱水时减慢输液滴数,影响患儿治疗。1~3岁的幼儿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加重病情,便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到户外走动或逗留。但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者其他意外。部分外地家长因已买好回程车票,希望尽量缩短输液时间,因此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衰、肺水肿的发生。

1.5巡视不及时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1~3岁患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忽略或未能及时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发热、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另外10个月至3岁的儿童好动,部分患儿输液不配合,常会用手拨出针头,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漏;有的家长忙于照看患儿或接打电话等,观察不及时,发生液体滴完未察觉,使血液回流造成血栓,堵塞针头,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1.6护士自身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

1.7安全防范问题小儿头皮剃毛损伤及坠床等。使用剃头刀时没有叫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导致刮破患儿头皮。输液时床栏没有拉起或者是患儿在床上跳玩,跌倒在床下。

2.对策

2.1规范输液流程认真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病历上签名,执行人签字,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作红色标记并在病历本上标明。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d通知科室。

2.2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制定规范输液流程。收药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品、剂量、用法、质量等,无误后依次编号,发号牌给患儿,同时将对应的号码用粗中性笔写在输液卡、输液单上,家长凭号牌依次输液,配药的护士再次核对药物,输液时第三次核对患儿及药物并签字。遇到高热、抽搐、急腹症等急诊患儿时,先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编号。

2.3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由于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不同患者在职业、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因此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4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主要以家长为主。内容包括疾病、药物、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种类调节输液速度。并指导患儿家属如何配合输液,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例如应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3]。使患儿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输液结束后体温未降、腹痛未缓解、发生输液反应、危重患儿暂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后嘱家长带患儿到急诊诊断室复诊。

2.5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药液外渗或针头脱落等及时处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使用特殊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派专人巡视,以防药液外渗。此外,对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液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对于2岁以内输液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时临床上尽量选用额前正中静脉、颞浅或眶上静脉[4],这样既方便输液过程中家长对患儿的看护,又有利于穿刺过程中护士对患儿面色、呼吸及病情的观察。

综上所述,在儿科门诊输液中有一些安全隐患存在,应当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以进一步消除或者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儿科门诊输液质量,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潘蕾,李蓉.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9):191-192.

[2]张华丽,苏亚妮,牛倩,等.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性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9):1111-1113.

[3]黄惠珍,何冠霏,黎燕芬,等.小儿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7):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