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老年心血管疾病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体会

杨春燕

(河南省滑县中心医院河南滑县4564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3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增强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结果:治疗后35例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度98%。结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加强心理护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297-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得老年疾病的护理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而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新模式转变[1],人们健康知识获得更加便利,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在医院不再单纯满足于医疗技术救治,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也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更加关注。本文就我院2015—2017年在我院保守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5例,在专业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辅导、人文关怀,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64~92岁,平均67.5岁,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15例,Ⅳ级9例,并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对心功能分级补充,A级3例,B级18例,C级11例,D级3例,排除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合病情采取控制血压,扩张冠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吸氧、心电监护、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监测,针对其它疾病的控制治疗等。

3.护理方法

3.1医疗护理

根据心功能安排休息,限制活动,心功能Ⅳ级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心衰严重患者协助采取端坐位,两小腿垂于床沿下,减少回心血量,并利于缓解呼吸困难。高流量氧气吸入,湿化瓶加30~50%酒精以消除肺泡内泡沫,认真观察病人的神志情况、精神状态、意识状况、口唇面色、呼吸频率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照医嘱尽可能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控制好输液滴速。使用吗啡时,观察有无呼吸抑制,使用利尿剂,严防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发生,使用洋地黄时,注意脉搏和心电图变化,如出现心率变慢脉搏<60次/分,心律失常,并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停用。

3.2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可能加重病情的诱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指导,饮食宜清淡、低盐、易消化,每餐不可过饱,适当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指导病人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戒烟酒等。监督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并认真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3心理护理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人的生、长、壮、老是一个生理发展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各种功能出现衰退,身体结构老化。相应的生理、心理功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多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不便利、关节僵硬、动作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依懒性强[2]。时常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瞻前顾后、焦虑、抑郁、心慌意乱等心理变化。加上行动不便、五官失灵、心理上常处于痛苦不堪的易激若状态[3]。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往往向护理人员频繁探问自己的病情,探索致病的原因,探讨治疗用药和手术是否安全,甚至喋喋不休地就一些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微小问题和预后情况反复询问。有的老年人甚至还怀疑诊断是否正确,对医护人员的各种处理措施提出质疑,甚至大发雷霆[4-5]。从一定角度来说,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因此,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对于护理人员非常必要,尽可能满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需要,可以让护理更有成效。护士应理解老年人的处境,针对老年患者孤独、寂寞、恐惧、焦虑等心态,沟通要做到耐心细致,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列举科室成功救治的类似病例,消除患者恐惧和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充满爱心的服务,非常有助于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少病残,延长寿命[6-7]。

4.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月~1年,平均6个月,病情均逐步好转稳定并出院或转科康复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5.体会

老年病人大多数在家庭、社会中有一定地位,工作上曾经有成就,有较深的资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也因此有较强自尊心[8]。因为年老患病不得不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失去和亲人共聚一堂的欢乐,在陌生的医院住院后,还必须接受医院规章制度的约束,环境的变化,家庭、社会角色等的变化,都使老年病人的自尊心感受到压抑,加之罹患疾病的痛苦,心理上倍感孤独、焦虑、忧郁。护理人员在谈话、治疗操作时要热情、有耐心、把患者当亲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他们对护理的要求和意见要耐心倾听,尽可能给予满足那些合理的要求,确实做不到的要予以耐心诚恳的解释,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提升他们的安全感和舒适感,用态度和蔼的沟通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老年病人年老体弱,做事力不从心,自理能力下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多疑虑,更加担心疾病的预后等。所以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的生活,病人的日常生活多加以帮助:应搀扶或给轮椅那些无陪伴的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他们的院内检查和其它室外活动,协助患者按时正确服用药物,做到:发药到手中,看服到咽下。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舒适,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疾病更早康复。

有文献报道对老年疾病的护理,尤其心血管疾病更要重视心理护理,创建温馨、安静的就医环境、舒适温暖的人文关怀氛围,更加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用药依从性等。通过运用心理护理理论、知识、方法,护理人员可以洞察患者最真实的内心情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王成红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护理对改变心血管老年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更加有效,可以明显提高心血管老年患者病人的配合度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我们医疗服务对象是带有各种心理情感的病人,病人的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由表现形式,而情绪的波动对心率、呼吸频率有直接的影响,相对稳定的良好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护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娟,刘铮.关怀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25):2271-2.

[2]傅宏,陈庆荣.积极老龄化:全球视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探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5).

[3]张理义.临床心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4]王凤荣.护理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

[6]敖欢,沈贵荣,刘翠萍.护士心理护理知识、意识及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01).

[5]赵娜,周明洁,张建新.孤独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22).

[6]高敏,李延宇.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心理抑郁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差异分解[J].老龄科学研究,2016(02).

[7]李彩虹.社区老年人护理中心理保健护理措施实施的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

[8]金明实.心理护理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