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探讨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宋现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共9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0例患儿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则实施循证护理,对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SDS评分和SAS评分。结果:对照组常规护理前SDS评分(61.5±7.5),SAS评分(62.6±6.8),常规护理后SDS评分(58.5±5.5),SAS评分(58.2±5.2);实验组循证护理前SDS评分(62.1±7.0),SAS评分(61.9±7.2),循证护理后SDS评分(41.2±3.9),SAS评分(40.5±3.6)。护理前,两组患儿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下降,其中实验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下降明显,心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效果,患儿的心理健康程度较高,且护理满意度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突出。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292-02

儿科患儿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且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偏低,因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紧张、恐惧和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展开,关于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的方法和效果等均需要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展开研究与分析[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共9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0例患儿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儿各45例。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22例,女23例,患儿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2±2.0)岁;实验组45例患儿中男27例,女18例,患儿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5.4±1.9)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对本次实验结果产生影响,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分析患儿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恢复情况,根据患儿的实际需求和意愿,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和安全护理等[2]。

实验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家庭背景等进行评估;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专业护理知识,获得循证支持后,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对3个月~7岁患儿出现的分离性焦虑问题,主要是患儿不愿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护理人员可以对病房进行布置,与患儿交流、沟通;对于3~6岁患儿的抵触心理,主要是出于防卫心,容易哭闹、不愿配合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对患儿和患儿家长均要积极沟通,满足患儿合理需求,尊重患儿意愿,积极的安抚患儿情绪;对1~3岁患儿出现的性格、心理问题,主要是任性、疑虑或羞怯等,部分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容易表情淡薄、反应迟钝,对此,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带领患儿游戏、活动,使其积极接触外界事物,帮助幼儿树立疾病治愈信心[3]。

1.3观察指标

应用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方法对患儿的抑郁程度和不良情绪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患儿的心理健康程度,SDS评分和SAS评分,则患儿心理健康程度越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满意度评价情况,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对照组45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前SDS评分(61.5±7.5),SAS评分(62.6±6.8);患儿在常规护理后SDS评分(58.5±5.5),SAS评分(58.2±5.2)。实验组45例患儿在循证护理前SDS评分(62.1±7.0),SAS评分(61.9±7.2);患儿在循证护理后SDS评分(41.2±3.9),SAS评分(40.5±3.6)。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护理前,患儿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SDS评分和SAS评分下降,但不明显,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后,SDS评分和SAS评分下降明显,即患儿的心理健康程度提高,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45例患儿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满意18例,护理较满意15例,护理不满意12例,护理总满意度73.3%;实验组45例患儿在循证护理模式下,护理满意23例,护理较满意18例,护理不满意4例,护理总满意度91.1%。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主要是指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遵循证据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进行掌握,研究护理证据,并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护理知识,根据患者的意愿对其实施合理的护理手段[4]。循证护理要求遵循的护理证据科学和合理,在临床实践中,由护理人员提出问题,在寻找到实证后为患者针对性的提供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护理。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在病情评估和循证分析中,积极主动与患儿接触,与患儿父母沟通,在鼓励和引导中开导患儿,缓解其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5]。

【参考文献】

[1]安宝荣.循证护理应用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146-148.

[2]李文静.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51-152.

[3]陈立蓉,陈启容,刘扬,金佩虹.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02):218-219.

[4]龚亚平.循证护理在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272-273.

[5]张茶花.循证护理在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0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