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 2

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杜国生王青兰华亮薛源汤龙海

杜国生王青兰华亮薛源汤龙海(江苏省无锡市仁德医院<无锡市慈善医院骨科>江苏无锡214028)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062-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髋部最常见的骨折,其中包括转子间骨折、大转子骨折和小转子骨折[1]。此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保守治疗会引发很多并发症,为了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伤后48h内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是最佳手术时机。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锁定板固定治疗,并与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的患者比较,旨在探讨锁定板固定治疗的临床优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采用锁定板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7例作为观察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61.56±1.23)岁;车祸伤11例,跌伤8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2例;骨折根据Evans分型标准:I型2例,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5例,V型3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31~84岁,平均年龄(63.48±1.36)岁;车祸伤13例,跌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2例;骨折分型I型1例,Ⅱ型3例,Ⅲ型14例,Ⅳ型5例,V型4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锁定板固定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术前行X线、髋部CT检查,C型臂X线机透视下辅助定位,采用髋部外侧切口,显露骨折端及股骨大转子,锁定板与钢板螺纹要完全吻合,并锁定,旋入3枚螺丝钉,旋入后以C形臂透视股骨颈正侧位,确定螺丝钉位置及深度,保证颈干角及前倾角不会有变化,将转子部近端固定后再用3~5枚锁定螺钉将骨折远端与金属板固定,注意骨折复位良好,固定满意后,冲洗术野,切口可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内旋行闭合复位,采用股骨近端外侧直切口,根据患者个体手术需要决定切口长度,显露大转子至骨折处,在大转子基底下方股骨干中部,将导针使用导向器打入,DHS联合钻头拧入相应长度滑动拉力螺钉,安装股骨外侧套筒钢板,钻孔后拧入钢板螺钉,股骨小转子附近大骨块尽可能复位,加压螺钉或钢丝固定,透视检查复位内固定情况,确认好板、钉的位置。彻底止血,冲洗,缝合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良率: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数据行X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为92.59%,对照组优良率为74.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例出现螺钉松动,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患者术后2例切口感染,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或粉碎性骨折,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并且会出现多个并发症,股骨转子间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为了减少高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止肢体短缩、髋内翻及全身并发症等[2],手术治疗可使骨折得以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减轻骨折部位疼痛,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是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

股骨转子间骨折可选择内固定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方法治传统的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关节置换等[3],传统的螺钉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较为困难,并发症多,锁定板内固定术手术创伤较小,操作简单,多点固定使固定非常牢固,还可抗旋转,锁定钢板根据股骨近端外侧形状设计,三个成三角形分布的骨螺钉孔,增加骨折近端固定和抗拔出作用。整体结构比较稳定,明显增加固定强度,锁定板术中无需塑形,可确保解剖复位,并保持至骨折满意愈合,钢板近端可拧入多枚松质骨螺钉,减少了骨质疏松所致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还有效防止髋内翻发生,该术式更适合于高龄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术式[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明显少于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说明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对股骨颈和股骨头破坏小,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操作简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风险明显降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rown著,王学谦译.创伤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1738-1738.

[2]姜轶.股骨近端角度锁定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73-574.

[3]王力.锁定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优势[J].吉林医学,2012,33(3):482-482.

[4]张化武,王栋,赵磊.等.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