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杨茜

长沙市三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铺酶静脉溶栓应用在高龄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取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5.32±1.51)分,mRS评分(1.09±0.31)分;对照组干预后NIHSS评分(5.21±1.49)分,mRS评分(1.03±0.29)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2.50%,牙龈出血发生率5.00%,泌尿道出血发生率2.50%,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0;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17.50%,牙龈出血发生率22.50%,泌尿道出血发生率15.00%,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阿替铺酶静脉溶栓应用在高龄急性脑梗死中可以获得和常规剂量相同的治疗效果,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高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流阻塞造成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出现神经功能受损,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预后较差[1]。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脑梗死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阿替普酶对血栓纤维蛋白具有中等程度亲和力,而且不会发生纤溶亢进作用,因此出血副作用较小,已成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首选药物,但是在高龄患者中应用还是存在一定争议[2]。本研究观察了低剂量阿替普酶应用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取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72-83岁,平均78.12±1.88岁;观察组患者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71-85岁,平均78.23±1.79岁。纳入标准:(1)年龄≥70周岁;(2)患者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脑功能损伤症状持续超过1h,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3)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脏器功能障碍者;(2)脑出血患者;(3)合并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本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阿替普酶0.9mg/kg+生理盐水100ml配制,其中十分之一静脉注射,剩余十分之九持续静脉滴注1h。

观察组:给予低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阿替普酶0.6mg/kg+生理盐水100ml配制,其中十分之一静脉注射,剩余十分之九持续静脉滴注1h。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和用药后24h内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溶栓开始后24h停止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凝治疗。

1.3评价指标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进行评定,其中≤2分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牙龈出血、泌尿道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x2检验和uc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统计学分析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降低,同干预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多发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变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患者供应脑部血液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栓,管腔现在出现闭塞,血流阻断造成了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3]。研究发现脑梗死主要是动脉内膜深层发生脂肪变性和胆固醇沉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纤维组织增生,斑块内膜破裂出血,引发了血小板凝集,梗死发生后一部分脑细胞坏死,但是另一部分为可逆性缺血损伤,这一区域细胞结构存在但是功能损伤,因此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得到挽救,恢复相应功能。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后体内的蛋白合成被抑制,神经递质和能量代谢发生紊乱,炎症反应加重,呈现级联反应扩大,患者脑部损伤会加重,对于急性发作患者目前认为神经细胞快速死亡成为不可逆死亡,而对于半暗带区域细胞存活的时间不同,通过挽救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尽早恢复梗死区域血液灌注能够改善患者预后[4]。

近年来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最为广泛,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是天然存在的纤溶酶原激活药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具有激活纤溶酶原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作用,在静脉应用后能够同循环系统的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诱导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了血栓,而且同纤维蛋白亲和力强,但是不会引发系统性纤溶状态,因此出血的风险低[5]。但是在高龄患者中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合并并发疾病较多,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存在颅内出血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一直在高龄患者中应用较为慎重,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出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血管壁损伤后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导致,而临床使用剂量则是引发出血的关键[6]。本研究通过减少了阿替普酶应用剂量并观察了临床疗效和出血的风险性,通过采用低剂量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以获得和常规剂量相同的治疗效果,但是大大的降低了出血的风险,这对于在高龄患者中应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提升,也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但是临床也应注意对患者加强监测并进行早期颅内出血识别,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综上所述,低剂量阿替铺酶静脉溶栓应用在高龄急性脑梗死中可以获得和常规剂量相同的治疗效果,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建斌,沈庆煜,陈炽邦,等.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058-1060.

[2]陈静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非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244-247.

[3]陈娜,李虹,陆连生,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7,39(1):69-71.

[4]尚俊英,李雪峰,赵虹,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4.5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12):1923-1927.

[5]贺大权,秦雪颖,赵丹华,等.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7):21-24.

[6]谢江文,吕国菊,郑珍婕,等.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6):48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