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1河北省邢台市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2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作者简介:孟华,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毕业学校:河北医科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骨科麻醉,小儿麻醉,现在河北邢台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工作。

【摘要】

目的: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腕管综合症松解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二组:最小电流值05mA组为A组,最小电流值为03mA组为B组。每组各2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前后,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记录。观察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应用神经刺激仪最小电流之间的关系。结果:B组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优于A组(P<005)。B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评分优于A组(P<005)。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术后24小时,B组比A组平均延迟10%(P<005);在术后72小时,A组与B组无差别(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选用小于05mA且大于03mA作为最小刺激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感觉诱发电位;

【中图分类号】R711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4402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已被临床麻醉广泛采用,在该操作中,以神经刺激针无限接近目标神经且又不损伤该神经为原则,力求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作为目标。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前后,应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测技术(SSEPs),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择期行腕管综合症松解术的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60岁,ASA分级Ⅰ~Ⅱ级,无精神疾患、肝肾疾患,无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史。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二组:最小电流值为05mA组为A组,最小电流值为03mA组为B组。每组各20例。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咪达唑仑5mg。入室后,开放静脉,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采用仰卧位,患臂外展90度,行军礼状。在胸大肌与腋窝交界处触摸腋动脉搏动,在动脉外侧垂直皮肤刺入神经刺激针,初始电流设置为10mA,2Hz,01ms。若引导出腕部屈曲、内旋,食、中指屈曲及相应肌肉颤搐的正中神经电刺激征时,调节至目标电流值,观察还有上述体征,且在小于目标电流值时无上述体征时,回抽无回血,注入075%盐酸罗哌卡因10ml后,记录各项观察指标。

13监测指标:①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②镇痛维持时间③臂丛神经感觉诱发电位N9的变化

14正中神经感觉诱发电位监测方法:(1)刺激部位:阴性电极(刺激电极)放置在患肢掌长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的肌腱之间,在腕褶上方3cm处,阳性电极(参考电极)放置在距离阴性电极的5cm的掌侧。(2)刺激参数:强度为25mA;间期为100300μs;频率为2147Hz。(3)记录导联设计:①记录与参考电极导联:同侧锁骨中点(Cli)Fpz,记录臂丛神经电位。MNSEP,臂丛神经电位出现两种形式PNP或N‘N,幅度较高,定波于N波顶部,即N9。(4)监测时间:①进入手术间后(T0)②术后24小时(T1)③术后72小时(T2)。

2统计学方法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成组间及配对设计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各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比较,见表1

34臂丛神经感觉诱发电位N9的变化见表2

表1两组间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

4讨论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SEPs),是经皮肤刺激(通常使用电流刺激)四肢外周神经的末梢段,如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内踝胫后神经,将记录电极放置于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记录神经传导通过的信号[1]。MNSEP,是刺激腕部正中神经的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刺激电极位于腕部,记录电极位于同侧锁骨中点,可重复性检测,不受觉醒水平及主观意识影响,用于了解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N9代表正中神经传导至锁骨中点的时间,称之为潜伏期,成年人正常值为9~11ms,大于正常监测值的10%,即为潜伏期延长,提示正中神经受到损害[2]。我们在应用神经刺激仪时,在04mA的电流刺激能够引导出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搐就认为可以注入麻醉剂了[3]。如果小于04mA的电流刺激还能引导出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搐,认为刺激针位于神经鞘管内,可能对神经产生损伤。我们研究的资料用SSEPs的方法佐证了这一点。虽然越靠进神经注入麻醉药物效果最佳,但神经损伤不可忽视。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选用小于05mA且大于03mA作为最小刺激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参考文献

[1]王昕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08,23(15):11931195

[2]张艳芬等.114岁儿童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4):191194

[3]赵璇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J].2008,24(4):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