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

韩丽

韩丽

(宣城中心医院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消肿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到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血栓的消肿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脑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5-0260-02

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中老年临床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有1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为79岁,年龄最小的为50岁,其患者平均年龄为66.7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的为8.5年,病程最短的为10个月,其平均病程为3.5年;其中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有16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其中患者年龄最大的为80岁,年龄最小的为51岁,其患者平均年龄为67.8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的为9.2年,病程最短的为11个月,其平均病程为3.6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溶栓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其具体护理措施为:对患者溶栓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详细记录患者的液体出入量,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定时测量,将对患者的测量点定在患者髌骨15厘米与10厘米处,对患者的消肿情况进行观察[1]。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其具体护理措施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基础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将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有效的稍屈,将患者的下肢进行有效抬高,从而有助于患者下肢血液的回流,有效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以同情和关心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整个治疗过程,与患者之间用心交流,建立医患间彼此信任关系,让患者意识到自己被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要多吃一些低脂肪、低糖、低盐以及高纤维素的食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协助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肢体锻炼,从而有效提升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后指导,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有效指导,指导患者要经常对下肢进行按摩以及热敷,指导患者要经常进行一些有助于肢体恢复的运动,对下肢的周径要进行定期测量,若出现异常状况,则需要立即去医院进行治疗[2]。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x-±s);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消肿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由于脑血栓患者卧床休息时间比较长,患者严重缺乏活动,从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受阻,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同时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消肿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护理干预应用到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血栓的消肿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陶永清.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6):427-429.

[2]张艳萍.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心得[J].中国卫生产业,2014,26(15):516-518.

[3]陈菁菁.关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2,25(9):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