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戴丽蓉

戴丽蓉

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首先对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血培养和药敏检查,然后对新生患儿采取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治疗。结果:经过血培养结果和药检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达到87.5%,而热带念珠菌的为6.25%,,近光滑念珠菌的2.08%,光滑念珠菌4.17%,这些真菌均针对性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经过相应的抗真菌性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81.25%。结论: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容易引起其他炎症,因此需密切关注患儿的感染情况,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治疗

随着医院新生儿的护理病房建立,新的医疗干预和抗生素的应用,新生儿出现败血症[1]的病原菌体群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据各项研究表明,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治疗的临床分析,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败血症新生患儿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新生儿经过临床诊断和血标本实验检查后均被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在收治的新生儿中,男患儿有36例,女患儿12例;采用自然分娩的有18例,剖宫产分娩的有30例。所有患儿首先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发热、少动、少吃、少哭、呼吸暂停、反应差、体重没有明显增加等。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血培养和药敏检查,利用真菌血培养找出患儿的真菌感染种类。药敏检测主要检测患儿中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的敏感性。

新生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为:对合并其他炎症的患儿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其他患儿一经确诊后,及时停止抗生素治疗,并使用大量的抗真菌药物治疗。首选的药品为氟康唑。待症状消失时,进行血培养检测,为阴性则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治疗情况则由三个指标来判断:治愈、好转、死亡等三个指标,其中治疗有效率=治愈+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血培养结果和药检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因此所有新生儿患者中检测出白色念珠菌的有42例(87.5%),这些患儿均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产生敏感反应,另外仅4例患者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38例对氟康唑敏感。另外,新生儿血培养为热带念珠菌的为3例(6.25%),为近光滑念珠菌1例(2.08%),光滑念珠菌2例(4.17%),这些真菌均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

治疗结果分析可以发现,经过相应的抗真菌性治疗后,新生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治愈例数为:31例,治愈率为64.58%,好转例数为8例,好转率为16.67%,死亡例数为9例,死亡率为18.75%,其中放弃治疗而死亡的例数为4例,混合感染而死亡的为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这些患儿中,平均用药时间为:16.24±6.32天。

3讨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正随着抗生素[2]广泛应用而逐渐升高,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真菌性败血症在新生儿上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细菌性败血症,因此早期识别性较低,主要可能的表现[3]为:发热、少动、少吃、少哭、呼吸暂停、反应差、体重不增加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跟抗生素额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免疫功能较差,生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感染。而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虽然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会破坏新生儿机体中正常的菌群,这对患儿的肝肾等功能会产生一定损伤,进而引发真菌感染。除了抗生素之外,新生儿出生后的气管插管机械同期、静脉营养、深静脉置管等都会造成真菌感染。针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首先要分析新生儿体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及其药敏性,这样才能针对性的抗敏治疗[4]。

本文研究也表明,根据血培养检测发现,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病原体大部分为白色念珠菌,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后,新生儿治疗有效率达到81.25%,治愈率达到64.58%。综上所述,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治疗要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董慧芳,徐豪,魏琛,徐发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03:155-158.

[2]董青艺,陈平洋,谢宗德,贺晓日,李雯,赵子艳.新生儿真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05:379-382.

[3]张小华,李双双,屈春燕.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2:130-132.

[4]陈均,陈健,陆俏群.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02:53-54+75.

作者简介:

戴丽蓉(1982.1月——),女,湖南邵阳人,学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