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研究

戴开圣

戴开圣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在眩晕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在我收治的眩晕患者44例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654-Ⅱ治疗,对比分析经过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眩晕取得良好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纳洛酮;利多卡因;眩晕症

【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

眩晕症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临床急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有研究表明:当眩晕发作与脑内β-内啡肽浓度增多有关【1】。该疾病临床缓解慢、复发率高、生活质量差,治疗有一定难度。以往的任何一种药物和疗法对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2月用纳洛酮与利多卡因联合应用,治疗眩晕4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眩晕患者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病程在30min一6d,年龄在17一84岁之间,平均50.2士3.7岁。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均为头痛头晕、视物旋转、身体晃动感,伴有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均完善血、尿、粪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化验,头颅、颈椎CT,颈颅多普勒检查及颈动脉彩超。其中37例患者经颈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脑血流异常,24例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有颈动脉不同程度粥样斑块,18例为腔隙性脑梗死,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患者颈椎病,8例患者前庭神经元炎,14例患者各项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8.9士4.8)岁,病程平均:(2.0士2.2)d。对照组平均年龄(49.7士10.1)岁,病程平均(1.9士2.l)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50mg+利多卡因300mg静脉点滴,然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250ml+纳洛酮0.8mg静脉点滴,2h滴完,连用3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采用654-Ⅱ10mg加入10%GS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3d。

1.3疗效评定标准

给药结束后判断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1)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观察0.5a以上未见复发,自我感觉良好。(2)有效:眩晕基本控制,呕吐完全缓解,但仍有头晕。(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用药前后没有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两组指标比较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显效率加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经组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用利多卡因加纳洛酮治疗眩晕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2.2副作用

治疗组有4例患者有一过性倦怠、感觉异常及心动过缓,经对症处理后得到缓解。

3讨论

3.1眩晕(vertigo)或前庭系统性眩晕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自身或外景运动错觉或幻觉,发作时多数患者感觉周围事物在旋转,少数患者出现视物摆动或摇晃(他动感眩晕);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倾倒,沉浮或摇晃(自动感眩晕)。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病因较复杂,有研究表明:与脑内β-内啡肽浓度增高有关【1】,β-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作用最强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通过降低脑干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引起抑制呼吸的作用,也降低心血管交感神经张力,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加重眩晕。脑缺血、缺氧后,脑内β-内啡肽浓度升高,可引起眩晕发作。

3.2纳洛酮是为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无内在活性,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阿片受体拮抗药。最早应用于阿片碱类中毒,近几年来逐渐应用于各种原因的中毒、昏迷,例如:CO中毒、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及休克、呼吸衰竭、昏迷、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抢救,并获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2-4】。其治疗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在脑缺血、缺氧时,脑组织的β-内啡肽活性增高,纳洛酮为广谱阿片受体拮抗剂,其拮抗作用可使脑血流量增加,同时能抑制钙离子内流,缓解脑血管痉挛;还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拮抗脂质过氧化,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纳洛酮还能间接促进红细胞膜的合成,保护红细胞表面受体,阻断过多的内啡肽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内啡肽受体结合,从而提高红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改善脑循环【5】。

3.3利多卡是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麻醉药之一,也是调整心律、控制室速、室颤不可缺少的药物。近年来,有报道利多卡因广泛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为:利多卡因可引起脑部微动脉扩张,降低血中凝栓质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脑组织、前庭和内耳的微循环【6】,恢复内耳淋巴液的产生和吸收平衡;同时消除迷路水肿,降低内耳淋巴压力,使眩晕症状缓解或消失;利多卡因还可减慢神经轴突和突触传导速度,使神经传人趋于平衡。利多卡因扩张小动脉后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降低脑干结构的病理性兴奋灶。此外,它还有镇静,控制自主神经症状的作用,使眩晕、耳鸣症状明显好转。在急性期应用效果尤为显著,不良反应少。

3.4本研究中用纳洛酮联合利多卡因的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皆显著高于使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迅速,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对多种疾病所致眩晕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钟东华.眩晕症的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0,19(3):276.

【2】王辉.纳洛酮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海峡药学,2000,12(1):74.

【3】李勇,戚龙.纳洛酮联合氟桂利嗦治疗眩晕36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3,18(1):29.

【4】于建慧,陈向东.利多卡因治疗眩晕104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1,10(23):1081.

【5】丁素菊,宋承伟,李永生,等.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内啡肽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55-656.

【6】郭学英,宋有香,刘志伟.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50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