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建设美丽乡村——以东安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基于工匠精神建设美丽乡村——以东安县为例

陈冰译1侯昱2唐心如3李琳4彭逸舟5

(1.长沙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6班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首次提到的一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代表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代表了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亦代表了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适应新时代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我们通过分析东安县村民对这二者的了解程度,探讨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工匠精神,文旅融合,建设美丽乡村,东安县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1],亦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为主要特征的工匠精神再次回归大众视野[2]。在实施此战略过程中,基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从而能够更好实现东安县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文旅融合,让美丽东安的建设成为现实。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按年龄层次不同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认知,获取在东安县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工匠精神对当地各方面的影响。此次数据采集在东安县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回收率为90.4%。其中,20岁以下占16%,21~30岁占7%,31~40岁占13%,41~50岁占8%,50岁以上占56%。

一.对东安县居⺠认识“工匠精神”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东安县居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现状

通过表1可以发现:有74.3%的被调查者会主动学习和了解“工匠精神”,有25.7%表示不会主动了解“工匠精神”;当问及是否会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有关“工匠精神”活动时,有26.5%的居民表示会积极参与,有68.1%的居民偶尔参加,有5.4%的居民则没有参加过;当被问及是否会意识到并主动学习“工匠精神”时,仅有%的居民会存在这种意识,有%的居民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工匠精神。

(二)东安县居民对“工匠精神”了解渠道情况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有36.7%的被调查者通过报纸、书刊杂志的途径了解“工匠精神”的,46%利用网上查询、电视媒体的途径了解“工匠精神”,通过其他方式则占少数;当被问及所在地通过什么途径宣传“工匠精神”时,29.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通过开设有关“工匠精神”活动,28.8%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组织居民到“工匠精神”地区进行实践类活动的方式来传播工匠精神,32.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政府通过播放有关工匠精神影视宣传,但仍有部分少数居民表示不清楚政府通过何种方式来传播“工匠精神”;当被问及期望政府以何种方式来宣传“工匠精神”时,56.7%的居民表示希望政府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和18.6%希望通过参观“老师傅”工作环境的形式进行宣传,其中有34.5%的居民希望以“老师傅”教授手艺的形式宣传“工匠精神”,44.6%的居民希望宣传“工匠精神”能与报纸书刊相结合并集体组织学习。调查数据显示,29.2%的居民对“工匠精神”内容缺乏兴趣,37.2%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的“工匠精神”经典没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其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无切实感受,19.0%的居民认为“工匠精神”内容呆板无新意,形式单一。

(三)东安县居民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调查了解情况(%)

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仅有19.6%的对“老师傅”文化非常了解,但有45.4%的对“老师傅”文化比较了解,13.3%的对“老师傅”文化不太了解,1.8%的对“老师傅”文化不了解;当调查您认为“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时,78.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94.7%认为技艺高超,65.3%认为富有乐趣和热情,有54.3%认为是坚强和忍耐,还有83.5%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利益,67.2%的觉得是有绝活,并靠比维持生计;当被问及您觉得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来说,是否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工匠精神时,2.2%的认为不是,只有部分手艺人这些“工匠”需要“工匠精神”,1.8%的认为不是部分工作不需要“工匠精神”,82.7%的认为是的,全县市民都需要“工匠精神”,仍有13.3%的表示我不是很清楚“工匠精神”的定义。

二.东安县村民对工匠精神认知存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工匠精神”——被迁移的宝藏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东安县农村地区出现了持续性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具体表现为乡村治理人才的缺乏、基础设施的欠缺、农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农村人口持续流入城市,乡村治理问题遭遇困境[3]。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对当地的农村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由人口社会结构变化带来诸多问题: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流失,乡村建设难以为继,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名存实亡。同时,当地人口迁出对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影响,他们较少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且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数不愿意去学习并传承“工匠精神”,使其传承及发展变得困难。

(二)兴趣匮乏,传承遭遇短板

工匠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浓厚的兴趣,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灵感的发挥作为基石,但在现实生活中,东安县村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深入研究发现,当前村民工匠精神的培育已陷入思想观念匮乏、教育内容贫乏和社会组织缺乏等困境,致使工匠精神培育的“短板”也在这些村民身上[4]。

中国传统手艺的传承讲求天人合一,不仅需要对匠品与生俱来的感情,还需具备对其浓郁的兴趣和追求。但如今世界纷纷扰扰,能吸引住民众的东西实在太多,有多少人还能于万千红尘中守住匠心,独善其身呢?

(三)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传统“工匠精神”文化在东安县居民日常生活中影响虽然无时无处不在,但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不同,居民没有从根本上去接受并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作为以修德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居民生活中显得不太适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普查力度不大,缺乏深入和广泛的对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许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把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一再简化,导致大多数居民在生活中无法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弥补村民对工匠精神认知缺失的途径探寻

(一)立足于社会现状,寻求文化传承新突破

在“中国制造2025”向“德国工业4.0”对话的过程中[5],传统的工匠精神再一次在众多场合被提起。天工开物:农业文明致匠心、工业文明致匠心、信息文明致匠心、社会服务致匠心。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有许多文化都没有得到继承,例如东安县的“老师傅文化”,它面临的不仅仅是手艺失传,更是中国一种重要文化的丢失。文化传承并不是所谓的学到手艺就可以,它追求的是进程中的一丝不苟、执着追求、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希望如今的民众能自主地立足于实践,使他们在体验匠心文化的过程中,能很大程度上能培养工匠精神。进一步调动学习工匠精神和渴望传承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工匠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其传播和发展

环境影响人,湖南永州东安县首届老师傅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在东安县鹿马桥镇金江河畔的马坪村举行。举办此类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展示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向外宣传了“舜风楚韵、德武东安”和“微旅游”品牌形象,促进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可把东安打造成全国知名微旅游目的地。东安人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干事的“工匠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傅名家。他们与时俱进,在老师傅品牌的基础上薪火相传,“工匠精神”不断被发扬光大。老师傅是勤劳淳朴的东安人民对木匠、篾匠、棕匠、铁匠、石匠、砌匠、补锅匠等手艺人的尊称,老师傅文化的实质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举办工匠活动,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的有益尝试,更是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展示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扩大东安旅游品牌影响的有效载体。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承工匠基因

现在许多的新媒体也在乡村流行起来,我们可以借机将新生力量与传统的工匠基因结合。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也变得多样。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方便人们的学习与阅读,以此获得海量的信息,从而有效的构建工匠文化学习的平台,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主要作用。新媒体传播工匠精神是一个持续且效率高的过程,其可以不断的推动社会全面的发展,并且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更多的表达和交流,也因此满足了更多的个人需求,其社会价值观念更为开放,更加有利于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为“工匠精神”添加新的生命力。

四、小结

工匠精神的继承和传播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五千年悠久历史,无数灿烂文化,这壮观的景象是何人所创?是从古至今的劳动人民所创,劳动人民中的主力军是谁?乃是一大批的“大国工匠”。故“工匠精神”的发扬与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还需要民众的踊跃参与,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东安县的文旅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叶晨曦.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5):202-208.

[2]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职教论坛,2017(22):54-55.

[3]胡菲.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4]周云冉.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3):97-102.

[5]熊检.“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比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1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