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内涵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3

大学生弱势群体内涵解析

汤长胜

汤长胜

(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笔者在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涵范围,可以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内涵解析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的社会学意义是指,在同一活动场景或平台上,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一部分组织或人群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或者处于相对弱势。2002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

弱势群体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相对现象,在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领域都有其存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简单地讲是大学生中的弱者,具体讲是大学生中在某一层面或者某一体征相对其他学生来讲处于不利或者劣势地位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从经济、生理、心理、行为能力四大层面概括。

一、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顾名思义就是在经济基础上弱于正常水平的群体。这个群体大部分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勉强支付在校的正常生活开销;有极小部分甚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正常生活难以维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行、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以及日常消费水平的持续走高,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在我校的部分院系班级所做的调查表明:每个班级中经济状况比较差,或者被认定为贫困生的比例在1/3至1/2之间。这么大比重的贫困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从贫困的根源来看,可以分为原始贫困和中途贫困。原始贫困是指因家庭原因累积的贫困,主要指边远农村家庭或城镇低保家庭出来的大学生、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一小部分无依无靠的孤儿大学生,他们因为家庭累贫或者没有支撑而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中途贫困是指因家庭突发变故而导致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家庭因生意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父母因故去世而导致家庭支柱坍塌;学生本人或者家中成员因病或者意外产生了重大开销,无法正常支付大学生在校的开销。

从贫困的对比程度来看,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从经济贫弱家庭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家庭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开销。相对贫困,顾名思义是相比较而得出的贫困,它包括比较那部分富裕群体相对处于贫困的群体以及因家庭变故中途变贫的群体。

二、大学生生理弱势群体

大学生生理弱势群体是指在生理体征方面相对于一般群体处于劣势或者不利地位的群体。主要有三种类别:其貌不扬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及相对弱势的女生群体。

其貌不扬学生群体特指那部分在长相上有碍观瞻因而极度缺乏自信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常因对自己的相貌极度不自信而无形中给自己与外界设置了一道栅栏,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有的即使参加活动也显得畏首畏尾;更有甚者严重自闭,基本上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流。

残疾学生群体是指因身体部分残疾而无法正常参与学校活动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因自身的缺陷而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自如参与各项校园活动,根据心态的不同状况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身残志坚型,身体残疾不会让他们自卑与颓废,相反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校生活,参与各种活动;二是自卑消沉型,身体的残疾让他们怨天尤人,对自己放松要求,回避公共活动,博取别人同情,自动把自己摆在低于正常人的位置,更有甚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相对弱势女生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针对所有女生,特指那部分因家庭、资质、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而在平时生活、学习及找工作时遭遇困境的女生群体,这部分群体的出现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伴生物。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一是长久以来性别歧视的困扰,二是有部分工种的特殊要求,三是日益增加的毕业生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一个根本原因是这部分女生自身素质不强,她们或者因为家庭困境无法释放自己,或者学习能力相对欠缺没能利用在校期间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顺利把自己推社会。这部分女生构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个分支。

三、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是指因为某种或者多种原因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群体。心理弱势群体依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其他弱势群体所衍生出的;一部分是纯粹的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群体。

一部分心理弱势群体与其他类型的弱势群体具有重叠性,其他方面的劣势往往导致心理方面的弱势,也可以说心理弱势群体是其他弱势群体的衍生物。部分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生理缺陷、情感受挫、学习成绩较差等原因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或阴影,表现的自卑、自闭、焦虑、妒忌、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从而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另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的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自主自立能力欠缺而引起的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部分学生因为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无法摆脱家庭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单亲、离异、暴力家庭易导致学生的自卑、自闭、性格乖戾等问题;而异常优越的家庭条件则容易导致学生的目空一切与自负;无法摆脱外界的诱惑而导致的逃学厌学、沉迷网络等行为。带有这些心理倾向的学生常常被称为问题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对象。

综合分析这一群体的表现,本文把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自卑焦虑型。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之后,面临新的角色转变与行为选择,开始离开教师和家长的“掌控”,自主决定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和目标;开始为适应新的环境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部分学生在这种转变中出现了适应障碍,有的因为家庭或者生理等原因而缩手缩脚、自卑自闭;有的因为无法顺利进入新的角色与生活而焦虑烦躁,严重者甚至走向逃避、自闭,从而被迫退学。

2.困惑迷失型。从单调的“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进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会困惑不已,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挪步: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迷茫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会协调人际关系,不会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在种种困惑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有的产生从众心理,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追求大部分同学追求的目标;有的得过且过,自我放弃;更有甚者自甘堕落,把自己与外界隔离,与大学生活渐行渐远。

3.空虚孤独型。据分析,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业,没有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当拓展兴趣领域,大学生生活苍白空虚。据调查显示,目前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约有17%的比例困惑于人际关系,难以融入宿舍、班级生活;很多同学徘徊在情感的边缘,不会处理个人情感问题,在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还有的同学自视清高,不屑与其他同学相处,孤高自傲,独来独往。这些状况导致了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容易产生自闭、抑郁倾向。

4.人格分裂型。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及时排解经济、生理、学习、情感、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困惑,或者因自身性格的缺陷容易导致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自闭、猜疑、神经质、偏激、强迫、精神分裂等心理特征。严重者发展为幻听症、自闭症、抑郁症,更有甚者出现自杀现象。

四、大学生行为弱势群体

大学生行为弱势群体是指在校园行为活动中相比于其他学生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这部分学生依校园行为能力可分为四种:学习弱势群体、校园资源支配能力较差群体、交际能力较差群体、受处分或违纪学生群体。

学习弱势群体是指在学习中处于劣势的群体。这部分学生或者因为高中时基础较差难以跟上大学的学习节奏而掉队;或者是自身学习能力较差,无法跟上班级的整体学习进度;或者是所录取的专业非自己所选,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与专业学习渐行渐远;或者沉迷于网络等而远离课堂,忽视学习。

校园资源支配能力较差群体是指在校园资源的利用与支配中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参与校园活动不积极的学生,主要是指基本不参与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敢或者抵制参加集体活动,从而无法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拓展自己的兴趣领域,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二是在班级、社团和学生会的角色扮演中处于被动或沉默地位的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在各种集体组织中充当被动接受者的群体,这部分学生不敢或者不屑参与学生干部、社团组织者的竞选,借此充分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拓展各方面的素质,只是没有目的地接受安排,更有甚者坚决抵制服从整体安排,与集体组织渐行渐远。三是其他资源利用不投入的同学,如基本不参与各种竞技活动或竞赛的学生,不怎么利用图书资源的学生,不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岗位(如勤工助学岗或者学生助理岗)充分锻炼自己的学生。

交际能力较差群体是指因个人性格缺陷或家庭等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人际交往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陷入交际困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在宿舍里属于沉默一族,在上课或班级活动时独坐一隅,整体游离于大学生集体之外。这部分学生心灵闭锁,自我封锁,导致了自卑、自闭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受处分或违纪学生群体是指因行为规范不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触犯学校规范造成较差影响而受到相应处分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为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故旷课累计课时达到处分标准,被处以院级或校级处分的学生;二是因为酗酒、打架等原因受到学校处分的学生;三是因考试作弊受到学校处分甚至取消学士学位的学生;四是触犯学院或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身背处分压力过大、或者行为受限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统一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重叠性和转化性。弱势群体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外界条件变化或者人为的干预作用下可以变强;各种弱势群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各种类型的弱势群体可能相互包含和转化。这种特点要求在做学生工作时要缜密分析,针对不同的类型及其重合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好弱势群体的转强工作。

参考文献:

[1]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文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劼.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02).

[4]严明.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J].当代青年研究,2005,(10).

[5]夏志芳.高校弱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院报(人文科学版),2005,(09).

[6]陈宁香.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及其解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2).

[7]桂孙来.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1).

[8]胡凌霞.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