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意义

吴传文

四川省宣汉县国土资源局四川达州636150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在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本文针对土地整理的意义,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理;存在问题;重要性

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土地整改工作中,为了更好的保证耕地在总量上能够实现动态平衡的状态,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土地整理,这样也就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非常显著的优化设置,同时也提高了其效益水平,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当前的发展中,人们也将土地整改工作当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土地整理的意义

土地整理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德国,而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在相关部门制定土地整理定义的时候也就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概括。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要充分的结合土地利用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采用各种措施道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予以改进和提升,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进行改进,此外对生态建设也有需要充分的考量。在我国,土地整理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土地整理工作就是对农地的整理,而广义的土地整理就是指土地复垦和开发。但是二者在本质上和目的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对耕地进行保护,增加耕地的数量,同时还要保持土地数量的平衡状态。但是我国的土地部门一直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农地的整理方面,它主要就是在不对农民造成困扰的情况下由国家对农村的一些中等或者是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改进,这样也就使得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得到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保证,对和农业发展的景观进行有效的优化处理。

二、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发合理规划,不能统筹性的进行开发建设

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缺乏合理规划,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是当前土地整理的面对的重大问题。由于土地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缺乏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容易造成造成土地零碎化,增加农民耕种难度,对于将来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种植造成严影响;没有切实保障我国耕种的土地红线不动摇,使得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受到了威胁;也没有做好前期详细调研,使得后续工作不能够顺利展开。如此土地开发整理方式,难以从大局来规划和安排各项工作。

2、整理过程中求数量,忽质量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过分强调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制约,很多地方开展土地整理只是为了完成折抵建设占用的耕地的任务,责任心不强,造成许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积而能提高耕地质量的整理项目如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开展,甚至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也难以保证。还有部分的是建设占用大多是质量高、投入多、设施好的良田,而开发复垦增加的却是边远地区的耕地,质量较差。

3、市场环境,社会服务、资金保障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市场经济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我国农村建设对市场经济利用却不尽人意。长期以来土地管理方式都是基于行政职能,这种土地整理建设方式明显与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同时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民不能即使有效的得到市场信息以及社会基础服务不健全,国家的投入资金有限性使得农村土地整理不规范现象突出。再次,由于土地整理是一个投资巨大工程项目,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以及后续资金的匮乏都使得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三、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的对策

1、明确土地整理目标

在确定地域特征和利用类型的基础上,土地整理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下几项中心工作中:(1)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整理模式,在土地整理中要突出增加农田面积,提升农田质量,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集约度等主要内容,加大对宜农荒山、荒坡的开发,展开对迹地、废弃地、污染土地的治理,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深度开发,以复垦、还耕等措施增加农田面积,做到对土地产能的有效保障。此外,要将零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融入到提升土地产能的模式之中,做到对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的提升,以有效的改良技术和改良措施实现土地生产能力的提升。(2)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土地整理模式,要对分布在农村土地上的工矿废弃地,居民点建设用地、宅基地等零散用地加强整理规划,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度来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而做到对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达到提升土地资源的效果。(3)改善生态环境的土地整理模式,改善环境应该从土地合理开发和对土地科学利用两个环节入手,对于有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土地资源要进行合理开发,对于未开发的天然林和减灾防灾的地区要有效封闭,避免出现过度开发,通过科学土地整理使景观、生态得到改善,做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实现土地整理的设计目标。(4)提高经济效益的土地整理模式,土地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应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连,要根据国家计划和城市设计选择易于二、三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基础。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理协调机构

由于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土地、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等多部门的协作配合,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各级管理部门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领导组,通力协作,主动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理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在土地整理前的权属确认、整理后的权属变更和土地整理成果验收等方面的工作,并注重研究制订和执行有关农村土地整理的政策,监督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实施等情况。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各司其职,共同把农村土地整理这项“惠民工程”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3、加强市场信息方面以及市场服务的建设

当前市场化、经济化是我们当前遇到的,建立安全稳健的市场经济环境,提供优质的市场服务,避免市场信息滞后带来的影响,合理的利用民间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投入,保障资金方面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我国农村建设,尤其土地整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使我国新农村建设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功能的土地整理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利用地,灾害防治、农业生态景观建设。合理保护未利用土地模式的主要措施包括天然林地区的封山育林、荒地的植树造林,部分适宜开发为农业用途的适度开发。景观生态型土地模式则必须坚持不破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前提,保证土地利用在生态阀值之内,在土地生态环境容许限度之内进行整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所以在土地整理的目标和规划中也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动态性特征,通过对土地空间的合理利用,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和要素进行了重新的归类和处理,这样就可以对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琴兰,仵宗卿,伍黎芝.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资源与产业,2007,9

[2]宋莉莉.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