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名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909名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研究

孙春阳1栗彦芳1申杰1张静2

孙春阳1栗彦芳1申杰1张静2

(1河南省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450008)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430030)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062-02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拟“儿童适应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武汉市城区3所幼儿园9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男童与女童适应能力商数(ADQ)分级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男童时空定向分量表分显著高于女童(P<0.05),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分量表分及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ADQ显著低于女童(P<0.01)。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各分量表值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指导与训练。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水平

适应行为是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学龄前期是适应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儿童社会化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适应行为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评估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能力发展状况,对于研究儿童后天环境下的能力及开展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武汉市武昌区3所幼儿园3~6岁儿童909名,其中男童506名,女童403名。

1.2研究方法

1.2.1评定工具采用姚树桥、龚耀先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1]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3个因子和适应行为商数(AdaptiveBehaviorQuotient,ADQ);评分标准为:ADQ≥130为极强,129~115为强,114~85为平常,84~70为边界,≤69为缺损。

1.2.2调查内容与方法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拟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儿童主要抚养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儿童发育情况,母亲孕产期情况,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等。

1.3统计分析方法资料经检查、核对后,用Epidata3.02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包括正态性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调查909名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53±1.02岁;其中男、女童分别为506名(55.67%)、403名(44.33%),平均年龄分别为4.51±1.02岁、4.56±1.01岁;经检验,其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水平909名学龄前儿童的ADQ均值为119.25±14.83,其中独立因子、认知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59.42、24.85、48.62。对ADQ分级显示社会适应行为极强255名(28.05%),强315名(34.65%),平常322名(35.42%),边界16名(1.76%),轻度缺损1名(0.11%),无中、重和极重度缺损。

2.3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社会适应行为比较

2.3.1不同年龄组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比较结果显示,各年龄组的生活自理、语言发展、社会责任、时空定向4个分量表粗分及独立功能、认知功能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个人取向、社会/自制因子和ADQ并未随年龄呈现同向性增长;感觉运动、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3个分量表粗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2.3.2不同年龄组ADQ等级的比较ADQ处于边界及缺损的比率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或升高,其中4岁组处于边界及缺损的比率最高(2.48%),5岁组最低(1.60%),不同年龄组ADQ等级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77.4429,P<0.01)。

2.4学龄前儿童不同性别适应行为的比较

2.4.1不同性别儿童适应行为得分的比较女童的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等3个分量表粗分及独立功能、社会/自制因子、ADQ值均高于男童;而时空定向粗分则低于男童,其余分量表因子分男女童差异则无显著性。

2.4.2不同性别ADQ等级的比较男童中处于平常等级者最多(40.51%),女童中处于强级者最多(36.48%),男童与女童ADQ分级构成比最小的均为处于边界及缺损等级者(分别为2.17%、1.87%),不同年龄组ADQ等级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15.93,P<0.01),男童ADQ水平处于边界及缺损的比率较女童高。

3讨论

3.1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水平本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909名学龄前儿童的ADQ均数为119.25±14.83,按照ADQ分级,98.13%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达到平常及以上发展水平,仅有1.87%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处于边界及缺损的发展水平,这表明目前武汉市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正常,只有少部分儿童处于社会适应不良状态,对这部分儿童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促进其社会适应行为正常发展[2]。

3.2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与年龄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各分量表值存在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与王光[3]等报导基本一致。这主要反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促进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此外,随着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社会活动增多,经验不断的积累,行为也逐渐规范,这些都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提高[4]。但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发展并不均衡,可能是由于目前在养育儿童工作中存在偏差,重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在生活上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使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甚至发展为环境适应不良或出现其他心理卫生问题,有待于家庭、社会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5]。

3.3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与性别本研究显示,女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男童,且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独立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发展较好,与武汉市2003年的研究结果一致[6]。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7]。还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关:重男轻女思想使父母对男孩有更多的溺爱和保护,而对女孩则重视早期生活技能的训练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女孩在以上方面发展要比男孩好。

4建议

学龄前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幼儿园的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相应的游戏、学习和劳动等对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家长也应调整教育观念[8],让儿童多练习,多锻炼,尽量让儿童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儿童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独立性、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姚树桥,龚耀先.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操作手册[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1999,2(2):140-141.

[2]SAWYERMC,WHAITESL,REYJM,etal.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fchildrenandadolescentwithmentaldisorders[J].JAmAcadChildAdolescencePsychiatry,2004,18(2):79-81.

[3]王光,张秀敏,王艳波,等.学龄前期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286-287.

[4]贺宇鼎.幼儿心理社会化的若干重要问题.中国儿童发展,1992,7(3):71.

[5]LutharSS,LicchettiD,BronwynE.Theconstructofresilience:Acriticalevaluationandguidelinesforfuturework.ChildDevelopment,2000,71:543-562.

[6]黄小娜.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

[7]谢蓓芳,方永年,林永清,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适应行为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71-573.

[8]NolandRM,McCallumRS.Acomparisonofparentandteacherratingsofadaptivebehaviorusingauniversalmeasure.JournalofPsychoeducationalAssessment,2002,18(1):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