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浅谈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肖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调动自己的想象赏析画面,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才情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航行。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板块是中职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板块。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节奏上跳跃性较大,这决定了诗歌教学不同于小说和散文教学。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时,应该灵活处理,不可简单套用小说、散文的教法。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见新课标更关注人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时,教师更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先看下面这首诗: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长干行》。诗人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不用任何装饰烘托,不凭借任何布景,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像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却不平凡。如果学生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就无法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开动脑筋,将开头和结尾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才能体会情节之妙。另外,诗歌虽然仅二十字,但透过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女主人公的个性和内心。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当她在他乡听到故乡音时,竟是如此的喜出望外。还没等对方回答,女主人公自感冒失,主动解释停船相问的原因,少女羞涩的个性马上跃然纸上。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挖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引导,不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仅仅灌输教参上的知识,那么学生定会觉得这首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可能领略此诗的妙处,更不可能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个性自然难以得到发展。

这首诗歌提示我们,欣赏诗歌不能仅仅停留于字面,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在教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体会,学生很快就能读出里面的主要情感——忧,可当笔者进一步发问“作者为何而忧”“忧什么”时,学生大都比较茫然。此时笔者赶紧介绍曹操的相关情况以及曹操所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朝不保夕,生命短暂之感充斥于文人心中,消极者选择逃避,或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或求仙问药,乞求长生。而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在认识到生命短暂的同时,也将更加珍惜生命,力求在短暂的人生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样一点拨,学生马上顿悟,很快就读出了忧的具体内容:生命短暂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功业未成的焦虑,统一天下的壮志。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更浓,而且主动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强多了。

又如,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在分析完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康桥周围能看到的东西很多,比如花鸟虫鱼,路上的行人,高耸的建筑等,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课文中的那些意象?”学生刚开始也不知如何回答,笔者趁机介绍了一些徐志摩的康桥经历,并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念给学生听,当学生知道徐志摩曾对着夕阳下跪,曾在康桥划水游玩,在康桥边看书,仰面躺着看天空,并且在康桥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时,他们马上理解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浓厚感情,体会出了徐志摩为什么选云彩、杨柳、水草等意象。

可见,教师在教授诗歌时,不能单凭主观判断刻意灌输,而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诗歌。

另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应把握好诗歌的两个属性,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人文性的高度审视工具性,透过工具性触摸人文性。例如,在学习李白和杜甫诗歌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李白诗中的“酒”,杜甫诗中的“泪”,反应了唐代和平与战乱两个不同时期诗人的不同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试想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诗中有“酒”的诗句,杜甫诗中有“泪”的诗句,再读一读,品鉴诗中“酒”与“泪”背后折射的不同时代特点及所蕴含的诗人不同的情感。

以上两个问题,前者在于引领学生从人文性的高度审视工具性;后者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中“象”背后的“意”,也就是透过工具性触摸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大语文教学之区别于应试语文教学标志之一。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勿忘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赏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时,可引导学生构建几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在欣赏这些画面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慢慢领略毛泽东的革命豪情以及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几乎每一节都是一幅画面,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欣赏,学生不难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讲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诵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观。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改写诗篇的练习,那就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例如,在学完柳永的《雨霖铃》后,笔者会鼓励学生选取词中的意象改写诗歌。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自己动笔后,很多人会意外发现,自己也能写出诗来,这种成功会带给他们更多学习的动力。

总之,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还是应该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调动自己的想象赏析画面,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才情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航行。

作者简介:肖丽,女,硕士,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