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曹俊

曹俊(淮安市楚州区范集镇总校,江苏淮安223215)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产生了兴趣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1.游戏引趣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儿童的弱点。对这些特征和弱点引导不当,都会成为影响学习的障碍。如果单靠限制学生的“动”,在课堂上让他们正襟危坐、“老老实实”地听讲,这犹如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上一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多年来,笔者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发挥儿童好玩好动的特点,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泼的数学游戏,适当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2.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布疑阵、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等活动,能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好奇心。这种疑问和好奇心正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个李财迷爱财如命。市上卖的鸡蛋每500克称10个,价1.54元。李财迷让小伙计去买,并想从中扣他的工钱,就出了一个难题:给小伙计拿了1.50元,非要买来500克鸡蛋不可,买不来就不给工钱。你能帮助小伙计想出个办法吗?学生非常好奇,但没想出好办法。这时,笔者神秘地说:答案就在这节要学的知识里。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学习。原来,可以分十次去买鸡蛋,每1个鸡蛋0.154元,“四舍五入”只花0.15元,买500克(10个)共花1.50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这个财迷。

二、挖掘数学内在魅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1.抽象的神力

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是数学学科特点之一。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概括的法则具体化,以及把具体、形象的知识适时抽象、概括,从而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略对抽象、概括的特点本身的认识,会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困难,感到数学知识抽象,看不到它的优越性,导致对数学学科缺少喜欢的情感。

2.微妙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数学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研究、探讨精神。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以后,笔者出了一组题:390&pide;5、1700&pide;25、21000&pide;125,要求学生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感到问题新奇,开始认真研究起来。有的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像390&pide;5=(390×2)&pide;(5×2)=780&pide;10=78,还能将此题转化成乘法:(390×2)&pide;(5×2)=390×2&pide;10=390&pide;10×2得出390&pide;5=39×2。不少学生继续推导出其它几题的简算,并发现了这种特殊题用“乘代除”的方法算起来快,而且简便,激起了爱学数学、爱研究数学的热情和志趣。

3.有趣的规律

数学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许许多多,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教学中如能注意加以引导,使学生发现那些有益于学习的规律,对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笔者出示了一组习题由学生按计算法则解答:1/2+1/3=3/6+2/6=5/6,1/3+1/4=4/12+3/12=7/12,1/3+1/7=7/21+3/21=10/21。引导学生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和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两个分母互质、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再根据这一加法规律,推出相应的分数减法规律,提高了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习数学动机

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1.从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很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为此要“创设生活情境”。再如,教学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第一层次:教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发问,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但是教师如果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能解决。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利用反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永远不会处于同一高度,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完全按预定的轨迹去运行。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大面积丰收,在教学中抓好信息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1.全面反馈

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以便从实际出发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此,在教学中,笔者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易的即时反馈器(红、蓝、黄三色圆牌),用以表示各自的意见和态度。例如,在讲课中,如果学生亮出红牌,表示对所讲内容理解和清楚了,教师不用再讲了;学生做答时,如果亮出的是红、黄两色牌,说明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这时,为了强化正确的意见,就指名出示红牌的同学阐明理由;如果想引起争论就分别叫出示两色牌的同学发言。在练习课中,如果学生亮出红牌,表示解题顺利,且已完成,教师及时奖励。如果有人出示黄牌表示解题受阻,教师及时加以点拨,以利继续学习。这样,教与学的信息极为畅通,学生的正确意见得到肯定,问题得到解决,疑难得到排除,使优、中、差生都有所得,并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过程中。

2.及时反馈

课堂上,教师除了用即时反馈器外,还应注意从学生的眼神、情绪、面部表情等方面推知他们的心理活动。当学生面带微笑时,说明教学成功;当学生紧锁眉头时,说明他们遇到问题不得其解,教师就要减缓进度或让学生质疑。另外,笔者还从学生回答或解题、操作等活动中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剖析他们理解概念、掌握思路的优劣,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