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 1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刘凯张冲

刘凯张冲(黑龙江伊春林业中心医院康复科1530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291-02

动眼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风牵“偏视范畴”,临床上并不少见,以眼睑下垂,斜视,复视为主症,多由眼,脑外伤,糖尿病,脑肿瘤等,损伤或压迫眼部运动神经元所致,药物治疗尚无满意疗效。自然康复率较低,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早进行针刺治疗,见效快,疗程短,临床治愈率高。对于病程较短如眼外伤,颅脑损伤所致者,恢复较快。其他原因所致者,随原发病的好转麻痹的动眼神经也逐渐恢复。祖国医学辨证为脾虚气陷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在经络理论认为,眼部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属足太阳经筋为病。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1年2月,运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到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均由眼科或神经内外科明确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男21例,女14;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6周,最长半年。由脑血管所致者6例,头眼外伤所致者25,例脑肿瘤压迫者4例,患者均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上方斜视,并向上下内运动障碍,有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不完全损害者,可不出现瞳孔改变。

2治疗方法

取穴:将主穴分为两组,阳白,丝竹空,太阳,风池;攒竹,睛明,鱼腰,风池。配穴:合谷,太冲,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在患眼侧操作,告知患者放松,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针睛明时,令患者闭目,将眼球稍向外或向下压,沿眼球和眼眶之间刺入约40mm,以局部酸胀或扩散到眼周围为度,进针时手法要轻柔,不提插捻转,取针应缓慢,取针后应按压针孔5分钟,以免出血。其它眼区穴位均用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宜。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并在丝竹空,太阳或鱼腰,攒竹两穴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20分钟后,继续留针20分钟,共4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

3治疗效果

痊愈:眼球运动正常,斜视,复视,上睑下垂等症状消失,眼裂大小恢复正常,共计29例。显效:眼球运动基本正常,偶有复视,眼裂大小基本恢复,上睑下垂不明显,计4例。好转:眼球运动略有进步,斜视,复视,上睑下垂有不同程度改善,共计1例。无效:在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计1例。总有效率达97%。

4体会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上并不少见,自然康复率较低,所以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早进行针刺治疗,见效快,疗程短,临床治愈率高。对于病程较短如眼外伤,颅脑损伤所致者,恢复较快。其他原因所致者,随原发病的好转麻痹的动眼神经也逐渐恢复。祖国医学辨证为脾虚气陷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在经络理论认为,眼部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属足太阳经筋为病。祖国医学把它归为“上胞下垂”“睑废”“风牵偏废”等范畴。

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准确选择与麻痹肌相关的部位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选取麻痹眼肌的局部穴位,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睛明,太阳,风池进行针刺,疏通局部经络,使眼部气血充盛,加用电针,可提升眼周围肌的收缩力,改善神经肌肉的相互营养关系,促进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功能的恢复。针刺足三里,三阴,键运脾胃,补益气血,以后天补先天。合谷,太冲可通达全身气血。诸穴相配伍,相辅相成,标本兼治,经络气血旺盛,气血生化有源,先后天相互滋养,肝肾精气充盈,同时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共奏提眼睑,司开阖之功,共同达到治愈动眼神经麻痹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