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吉林

吉林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十二病区2243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划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依从性。结果:对照组依从性为75.6%,明显低于观察组9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效果明显,可显著提升患儿依从性与配合度,减少哭闹现象,促使医护操作得以更顺利开展,减少护患矛盾,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251-01

肢体语言即姿势语言或身体语言,被纳入行为心理学范畴,即经由肢体比如手、颈、眼、足、眼、臂以及胯等协调活动将自身要表达情绪传递出来[1]。肢体语言与语言自身本质相同,就是传递信息。由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小儿群体具有特殊性,通常无法将自身需求与不适感正确表达出来,难以自我控制,故而好动、烦躁、哭闹、调皮以及不配合等,增加护理难度,对于护理工作要求也更高。因此护士在儿科护理中一定要对沟通技巧予以充分掌握与利用,促使患儿更加配合,避免出现护理纠纷事件。本文为详细探讨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划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17,年龄为1至9岁,平均(4.8±1.2)岁;体质量为11至34kg,平均(23.5±5.1)kg。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9:16,年龄为1至10岁,平均(5.2±1.5)岁;体质量为10至35kg,平均(24.7±5.6)kg。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安抚患儿情绪,若无效则请家长协助强制开展。观察组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1.2.1微笑服务培训儿科所有护理人员,使其做到微笑服务,营造轻松、和谐氛围,让家长与患儿有良好印象,避免过于疏离,将家长与患儿焦虑、紧张情绪有效缓解,避免患儿过于恐惧,使其更加信任医护人员。

1.2.2强化关心给每位患儿配备责任护士,为患儿提供关怀,经常开展肢体语言沟通使患儿改变对医护人员的既有恐惧心理,强化亲切感。对患儿病情进行积极观察,让家长感受到护士的尽职尽责,体谅护士,在医护操作中更加配合。

1.2.3安抚患儿开展护理操作时护士一定要细致入微,轻柔操作,比如对发热患儿头颅予以触摸检查时护士要轻柔抚摸;听诊患儿时要耐心细致,切忌动作强硬粗暴,导致患儿抗拒,在后续操作中难度更大。开展护理操作时若患儿恐惧感强烈或者情绪激动需轻柔抚摸患儿身体,将其恐惧心理缓解,使其尽快恢复到平静状态开展医护操作。

1.2.4充分沟通交流患儿处于陌生环境下且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疼痛感,因此患儿不安与恐惧心理强烈。若患儿出现疼痛感在其刺激下身体动作与情绪会逐渐转向高峰,此时护士可将患儿双手紧握,采用轻柔语言安抚患儿,使其具备心理支撑,将其恐惧感与无助感减弱。若患儿依从性较好需真诚鼓励患儿。

1.2.5使用身体语言护士需注重自身仪态,穿着需整齐洁净,使家长与患儿印象良好,将距离有效缩短。身体姿势可将语言信息有效传递,比如直立会传递出严肃与认真感,难以亲近;翘二郎腿或双手在胸前环保会给人难以亲近、懒散以及不稳重之感,导致家长与患儿不信任,不利于后期工作开展。因此护士一定端庄大方,增强家长与患儿安全感。

1.2.6眼神沟通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护士需多眼神沟通于患儿,需亲切温和,脸部表情柔和,用眼神告知患儿需勇敢,由此可强化交流效果,增强操作顺利性。

1.3依从性判定[2]

开展护理操作过程中患儿主动性与配合度高,无哭闹现象,所有医护操作均顺利进行判定为完全依从;开展护理操作时虽然存在哭闹现象且十分恐惧,但是能够将上述情绪克服且在医护操作中配合判定为部分依从;开展护理操作时患儿抵触强烈,一直处于哭闹状态,无法自主完成各项医护操作需强制开展于家长帮助下判定为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依从性对比对照组45例中完全依从14例,部分依从20例,不依从11例,依从性为75.6%;观察组45例中完全依从22例,部分依从19例,不依从4例,依从性为91.1%。两组患儿依从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7.076)。

3.讨论

肢体语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身体语言,即运动各个部位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据调查[3],人类将信息传递至外界时语言可传达的内容占7%,声调传达38%,剩余55%则均来自肢体语言。由于人在潜意识影响下会自然出现肢体语言,因此信息真实感强,听众接受度也更高。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强化沟通效果,使患儿更加主动与配合。本组对照组依从性为75.6%,明显低于观察组9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兰春研究结果相近[4]。综上所述,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效果明显,可显著提升患儿依从性与配合度,减少哭闹现象,促使医护操作得以更顺利开展,减少护患矛盾,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敦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1(30):4074-4075

[2]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6):7736

[3]成琳琳.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延边医学,2015,05(14):153-153

[4]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