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

郑珂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化工事业部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紧迫性,并对如何构建生态城市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缓解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引言

城市化加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为缓解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日益加剧的矛盾,我们要积极探索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内涵与特征

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家杨诺斯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描绘的是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生活和谐的理想城市状态。从内涵上讲,生态城市包含了人与自然环节协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协调两方面的含义,它体现的是自然、经济、城市、科技、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具体的讲,生态城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文化意识层次,就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修养与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其自发维护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功能层次,即增强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三是自然地理层次,即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与协调,环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六点: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最主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各方的和谐的发展。第二,可持续性。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是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持续性包括社会的良性运行、经济的长远发展、自然资源环境的绿色循环。第三,高效性。在生态城市中,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能量来源具有可持续性,废弃物也会循环再生,而且能源的利用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第四,整体性。生态城市兼顾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整体效益,追求的是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融洽和谐,生态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之下。第五,区域性。生态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势必是在一片区域之中,那必然会对周围城市产生影响,同时周围城市的发展也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城乡结合城市,必须融于区域之中,只有协调平衡的区域才会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紧迫性

(一)人口过快增长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人口密集是所有城市的普遍现象,而且人口数量还在不断激增,过快增长的人口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城市人多地少,不得不一再减少绿地、空地的面积,而建筑布局过于稠密,又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供水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电力、医疗卫生设施都等公共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这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

(二)城市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急需改善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且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城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浓度高居不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随着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重要时期,矿产能源消耗强度大,消费规模也不断扩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也给我国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

(三)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

由于生态思想的缺位,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使得生态城市建设没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大量围湖造田、砍伐森林、占用湿地,原本生态系统被破坏,而生态系统的破坏,尤其是海洋、森林、湿地资源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城市控制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从而对城市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矿产能源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中,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经常存在生态破坏的现象,例如过度的地下开采,破坏地表原貌,损害自然植被,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下陷、水资源受到污染,甚至诱发地质灾害。在生态系统微弱的基础之上建设生态城市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尤其是对生态资源的再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难以想象。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空间形态发展战略,把握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空间形态发展战略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在于所建的城市要与周围的自然景物、人工环境、农业群落等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亦城亦乡式的,实现城市与乡村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亦城亦乡空间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社会、历史、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将城市形态、历史文脉、林地山丘、河湖水系等融合起来。生态城市建设的格局应是分散组团式,避免城市中心地区过于集中,而将城市功能分散成多个小中心,这些小中心相互联系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合理制定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战略之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就要做好规划部署工作,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政府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也是必须的。

(二)加快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加快城市供排水、通讯设施、电力、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的生态建设;要增加城市绿化,增加路边林木栽培量,搞好园林建设;要利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对生态建筑进行施工,保证施工建设无污染、低能耗。

(三)调整经济结构,为生态城市发展打下基础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经济与城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关系,生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同时要求经济是系统化、循环型、清洁高效的经济。首先,生态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主要依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消耗、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与质量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生产模式要由污染型转变为清洁型,特别是能源化工企业,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理念,多利用低能耗化工工艺代替高能耗化工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开发节能型转化器等新型化工设备,减少过度开采或无序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污染物超标排放,将实施清洁生产贯穿到企业经营战略之中。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为非工业型,逐步取消污染重、耗能高的工业企业,建立服务型经济,重点发展交通通讯、旅游、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工业园,做好城市生态经济结构调整,为生态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加大生态城市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市民的生态观念。另外,政府与其他部门要特别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中的矿产化工企业,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政策约束引导相关企业认识到发展生态经济的紧迫性,提高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并加大生态基础建设投入,帮助企业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

结语: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是谋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行之举。是缓解当前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之路,生态城市的出现是我们对传统重经济轻生态错误观念的反思,是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

参考文献:

[1]耿小刚.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标准化.2016(15)[2]杨蕊.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0)

[3]蒋田南,王中华.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4]曹瑾,唐志强.国内生态城市理论与建设研究进展及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6(01)

[5]毛锋,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