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对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探讨

尹晓婧

尹晓婧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历史文化小城镇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是小城镇永远不变的主题。而文化空间的塑造是历史文化小城镇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1]。文章从河北省满城历史文化小城镇的特色入手,定位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塑造要突出城镇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文化服务,满城小城镇在文化空间塑造方面构筑了六大体系,并在保护理念、实施资源利用、服务城镇文化、推动执法保障四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为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塑造充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历史文化小城镇;保护;文化空间;创新

一、突出城镇特色,准确文化空间定位

1.1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现状

(1)小城镇形象模糊

小城镇形象是一座城镇特有的品格和文化个性的体现,是该城镇多种因素综合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城镇形象一般通过城镇的历史渊源、环境风貌、民俗文化、建筑特征、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等来体现,它是城镇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城镇综合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但是当前很多小城镇因为发展规划的原因变得缺乏自身的特色,千篇一律一律,失去了自身的风格形象。

(2)小城镇文化空间塑造要促进自身发展

城镇现代化是城镇建设发展趋势,涵盖城镇经济、城镇社会发展、城镇文化、城镇基础设施等众多要素的协调发展[2]。文化遗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很多小城镇资源开发利用较弱。资源整合较弱,参与产业调整运作程度不高,小城镇空间塑造就会陷入“死保”境地,成为阻碍城镇发展的“包袱”。

(3)小城镇文化服务意识较弱

人群生存状况、精神意志等方面的总体形态。尤其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塑造现代城镇文化对增强民族和地区的凝聚力,增进对一座城镇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小城镇资源寄托了国家、民族或文化群体的普遍感情,是城镇文明发展的成果。但是很多人对于小城镇历史资源重视程度不高。

二、实施小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创新

我国首创的“历史文化小城镇”这一概念,相对于西方国家所称的“历史城镇”,具有更深的内涵,表明实施小城镇保护工作更具有战略眼光,小城镇保护是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探索,而文化空间塑造则是进一步发掘[3]。

2.1紧跟城镇建设形势,推进保护理念

创新先进的理念是推动小城镇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创新保护工作的前置条件,也是小城镇保护工作面对的世界性课题。小城镇镇小城镇保护工作需要与时俱进[4]。在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小城镇保护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1)积极参与小城镇镇现代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在城镇建设发展方向上发挥导向作用。

(2)深化小城镇文化遗产内涵。创新性地挖掘文化遗产要素,并将其纳入名资源保护范畴,丰富小城镇文化资源内涵。

(3)针对小城镇保护与城镇发展走向、发展规律以及可能对小城镇保护造成的影响等,提前进行分析研究,小城镇保护工作应对突发事态的能力及保护工作的预测性得到增强。

(4)注重吸收先进国家的小城镇保护经验,特别是在小城镇保护立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制度、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小城镇保护与国际理念接轨。

2.2文化创新

城镇形象是一座城镇性质、品质和文明度的外在表现,主要通过城镇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名胜古迹、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品牌来表现,其中以城镇历史文化对城镇形象影响最大[5]。反过来,城镇形象又是现代城镇文化的招牌,塑造好城镇形象对城镇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的深入挖掘,从“点”、“区”、“面”三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点”主要对文物保护单位,如邓小平征战纪念馆;“区”主要包括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段、环境协调区;“面”主要是传统街巷、山水格局等[6]。

(2)营造特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特色文化空间的塑造具有紧密的联系,历史文化资源是城镇特色文化空间塑造的根本依据和条件,而特色文化空间是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的承载空间,是城镇文化创新的基础。寨市文化创新从建构古镇整体风貌感知系统、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现、游憩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文化消费场所打造等方面来服务城镇文化创新。

三、历史小城镇文化空间再造的方法——以保定满城为例

满城区,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北同易县接壤,南与清苑区毗邻,西和顺平县交界,东连竞秀区、莲池区和徐水区。素有“金缕玉衣的故乡”、“草莓之乡”、“磨盘柿之乡”的美誉。满城区历史名胜有满城汉墓、张柔墓、古方顺桥、夜借遗址、要庄商周遗址等。

3.1提炼小城镇文化特质

满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能够充分代表城市个性的传统文化,并被悄然地隐藏在历史小城镇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元素的背后[7]。我们需要从这些元素中将小城镇的文化特质提炼出来,通过符号提取和抽象设计的方式把这些文化特质融入进历史小城镇的文化空间中去,用建筑和场景将有形的居住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对历史和传统的共同记忆。

3.2延续小城镇空间格局

城市空间是保证各种社会生活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环境和场所,小城镇空间格局的规划涵括了轴线的确立、路网的设置、街巷的设计等多项内容,是文化空间再造的主要内容[8]。在长期的历史沉淀过程中,满城镇形成了丰富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这些空间环境的外化表现即城市的空间肌理。结合满城地处山区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延续当地风貌,从而形成既有小城镇特色又符合小城镇发展需求的城市空间格局。

3.3复原标志性建筑

不同地域的历史小城镇拥有各自典型的个性特点,并衍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因此每座历史小城镇都会有自己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或建筑群空间,并且多数是处于小城镇的核心区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这些标志性建筑浓缩了历史小城镇中最典型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是历史小城镇外在形象的标识[9],在满城内有满城汉墓、张柔墓、古方顺桥、夜借遗址、要庄商周遗址等。地方特产有满城草莓、满城磨盘柿、红岗山桃等。整合当前的标志建筑,进行复原和规划。有助于帮助满城的形象重塑。

3.4塑造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景象,能够向人们展示历史小城镇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累计下来的经典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代表性历史人物等,借助形象的艺术创作展现小城镇的文化遗产内容,从而达到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目的。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历史小城镇的主要功能流线上,以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内容,结合历史小城镇的道路、建筑和广场布置相应的文化主题场景,营造多节点、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从而使历史小城镇主要功能空间的流线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遗产的风景线。

四、结束语

重塑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城镇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我国城镇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综合联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10]。考虑历史文化小城镇空间塑造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理论和对策,尽管针对满城小城镇在文化空间塑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面对具体的历史文化小城镇的空间塑造,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刘超.城市空间中残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3

[3]李小龙,王树声,王良.陕西扶风县城空间生长的历史文化构架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10):79-81.

[4]李战,郭满华.核电设备质量见证点跟踪管理方法[J].技术与市场,2016,23(10):110-111.

[5]方云.城镇化中的农民画与城市文化空间——以上海地区农民画为例[J].民族艺林,2016(03):24-30.

[6]李若鲲,蔡国杰.强化核电设备管理保障核电运行安全[J].科技视界,2016(23):230+224.

[7]高翔.强化核电设备管理保障核电运行安全[J].质量探索,2016,13(03):88+87.

[8]孙鹏.核电设备质量见证点跟踪管理方法[J].质量探索,2016,13(03):100-101.

[9]甘锋,李盼君.民族艺术:建构城市文化“第三空间”的诗性实践[J].民族艺术,2015(06):141-147.

[10]许骁,罗小龙,陈眉舞,殷洁.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活力再生规划研究——以苏南城市常熟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5(07):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