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麻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麻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陈丽蓉袁登蓉

陈丽蓉袁登蓉(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26100)

【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013-01

【摘要】泸定县是全州麻风高流行区之一。解放前至今,共累计发现病人574例,除死亡外迁295例外,现实有病人279例,患者分布广泛,有病人的村民组占全县村民组的64.37%。1958年发病率为82.33/10万,2010年下降至1.17/10万,下降了98.58%;患病率1958年为11.1‰,2011年为0.19‰,下降了98.29%。

【关键词】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

泸定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县城位于东经102o18′,北纬29o53′,海拔1221.2米。年平均气温15.6℃,全年降雨量765.2毫米,雨量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干燥。全县总面积218.15平方公里,有4镇8乡,57个村,247个村民组,总人口84904人,世居汉彝两个民族(以汉族为主)间有少数其他民族。

泸定县麻风病流行历史悠久,早在1928年,英、法等国教会就在泸定磨西镇建立了麻风病院并收看病人。1958年,中国医学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四川防研组在全县进行了第一次普查[1]。查出新病人180例,加上查前已入院的254例,共计434例,患病率为11.1%,属于高流行区。1982年,全县举办了麻风防治训练班,并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受检率达99.05%[1],查出新发病人82例,复发31例,加上原患未愈48例,共计现症病人161例,患病率为2.51‰,仍属高流行区。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574例,除死亡279例,外迁16例外,现实有患者279例,其中已愈者263例,现症病人16例,患病率为0.19‰,降为中流行区。

我县麻风分布广泛,病人大多分布在各乡镇的边远山区。574例患者分别居住在全县的4镇7乡、54个村、159个村组之中,占全县村民组的64.37%。其中以兴隆镇、杵坭乡、得妥乡的病人为多。

全县574例病人中,男393人,女181人,男女之比为2.14﹕1;瘤型337例(占59.01%)、结核样型218例(占37.90%)、界线类型11例(占1.96%)、未定类型8例(占1.42%);发病年龄为3~74岁,15岁以前发病者占17.32%,15~39岁者占71.97%,40岁以后占10.71%。病期2个月~51年,平均为8.2年。发生Ⅱ﹑Ⅲ级畸形的病人有313例,占55.9%。

574例麻风病患者中,解放前发病和发病年代不明的85例,其余489例以1958年发病的最多~43例,发病率为82.33/10万,以后逐渐下降,至2011年,发病1例,发病率为1.17/10万,下降至97.56%。574例患者中有明确的家内家外传染史者186例,占31.67%,不明者388例,占68.33%。

本地区的型率高达69.28%、79.17%,远较国内外报导为高,可能与本地区属高流行区有关。国内不少地区报导“型率下降与发病率、患病率下降相一致”[3]。本地区的型率1950~1958年与1959年~1982年为69.28%~58.75%,下降不很明显,至1983年~2011年,反而上升为79.01%、79.17%,而这两个阶段发病率、患病率则下降为7.78~1.17/10万和2.32‰~0.23‰,符合国外某些学者“型率与发病率、患病率的变化呈反比”的看法[4]。因此,以型率下降作为控制麻风流行的指标似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本地区少年儿童发病占17.32%,其中1982年以前发病者占16.07%,1982年至今占1.25%,与患病率发病率下降一致,符合国内报导[5]。

讨论

泸定县麻风高度流行,1958年普查患病率为11.1‰,1982年普查患病率为2.51‰,属于高流行区。2011年患病降为0.19‰。

我县麻风流行何以如此严重?除型率高、有大量的传染源存在外,可能还与气候温和,雨水量多以及经济水平低、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

574例患者中,发病以男性及青壮年占多数,可能是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多,感染机会多有一定的关系;传染来源不明者占68.57%,可能是潜伏期和病期都较长,患者回忆困难,也可能是不少人对麻风缺乏认识,即使和病人有接触也不知道。所以对麻风病的症状进行普及宣传十分必要。

本地区发病率的高峰出现在1958年,可能是由于麻风的潜伏期长,患者解放前后感染,而在1957年以后的几年中发病。此后,大部分患者被隔离治疗,传播机会减少,特别是1987年以后开展了联合化疗,因此发病率下降。

参考文献

[1]四川省麻风训练班等,性病麻风防研通讯2(1)35、1959.

[2]四川省泸定县麻风普查报告;《中国麻风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87、6.

[3]江苏省卫生厅、第二次全国麻风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卫生部防疫司。

[4]潘兴虞等,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2:127,1972.

[5]广东省皮防源、南海县红卫医院联合调查组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5,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