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李设香

李设香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037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122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治愈116例,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尽早确诊及正确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对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十分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分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47-02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较多。主要发生于夏秋季[1]。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以及意识障碍等,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早期快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确诊的122例病毒性脑炎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2例中男71例,女51例,年龄6个月至13岁,平均6.8±0.1岁。其中6个月至1岁18例,~3岁42例,~7岁31例,~13岁21例。发病到就诊时间12小时~7天,以3~4天居多,共96例占78.7%。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国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发病122例患者中,发热115例:低热21例中,中等热度65例,高热33例,95例为不规则热,23例为稽留热;精神改变72例:其中精神萎靡、嗜睡者38例,哭泣吵闹、烦躁不安者34例,意识改变:昏迷5例;头痛呕吐者40例,年长儿多见。其中7~13岁组21例中17例有此症状;抽搐21例,以婴儿居多共15例,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以颈项强直、Kerning征、Brudzinski征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阳性为主,共91例,占74.6%。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于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常规、生化及部分病毒抗体检测等。血常规轻度升高5例,其余均为正常;全部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升高,107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白细胞数在(15-50)×106/L,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IgM阳性29例,占22.7%。因条件所限未能做肠道病毒属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检测,仅做疱疹病毒科的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检测且均在正常值内。脑电图异常58例,以低幅度波较多。尿常规、大便常规、头CT均正常,5例昏迷者做头MRI正常。

1.4治疗:入院后⑴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不能进食者鼻饲,必要时静脉补液⑵降温,有效退热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以降低脑耗氧量及代谢⑶甘露醇、速尿等降颅压,安定、鲁米那止惊以防脑疝发生⑷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15mg?kg-1?d-1,炎琥宁5-10mg?kg-1?d-1,静脉点滴5~10天,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约1~3周。⑸对症治疗。

2.结果

122例中治愈116例,好转5例,死亡2例。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有时病毒感染不仅累及脑实质也可累及脑膜,当脑膜及脑实质受累症状明显时又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在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占较大比例。国内小儿病毒性脑炎常见的病因除虫媒、疱疹病毒科病毒、肠道病毒(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以及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等)、传染病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外,还应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相应的病毒病原的检查,据不同病因,本病可呈流行性感染、地方性感染或散发性感染。神经组织及宿主的免疫功能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很大作用。肠道病毒分布广泛,通常情况下寄生在肠道,在少数情况下会进入血液或者神经组织。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儿童多见,无明显地域性或季节性,发病率占脑炎发病率的30%以上[2]。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异性,故仅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较为困难,对其确诊往往需借助辅助检查[3]。其诊断主要靠病史症状、体征,脑电图、脑脊液和病毒病原学检查。对广大基层医疗机构而言,除了最后一项外,其余更为实际、有效。病毒学检查,最具有说服力的是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前者只能在患儿死后或做活检取得,对基层而言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而脑脊液中病毒一般分离率低,结果时间长,可作回顾性诊断。由于IgM在其病早期即可出现,因此对早期诊断有很大意义。

从临床表现看,本组资料中发热患儿较多,占94.3%,且其中87例仅表现为发热。其体温居高不下,脑脊液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这就警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对不明原因高热不退的患儿,尽早脑脊液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头痛呕吐多见于年长儿,婴儿期表现不明显,或表现为呕吐、精神差、嗜睡等;或表现为哭泣吵闹、烦躁不安等。本组有近26%患儿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因此对有临床症状者,不应过分强调神经系统查体异常,尤其是婴幼儿囟门及颅缝未闭,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以免误诊误治而至各种不良后果,甚至终身遗憾。

脑脊液检查:异常者占87.7%。以白细胞数升高为主。分类中淋巴细胞尤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脑脊液改变不能反映病情轻重,但与颅内其他感染性疾病如化脑、结脑等比较,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

脑电图检查:异常者占47.5%,且以低幅度波多为主,随着逐渐病情好转,脑电图亦趋正常。颅底及后颅窝病变如基底节型、小脑型脑炎等脑电图阳性率低。脑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本病,且缺乏特异性,故仅靠脑电图检查诊断本病是欠妥的。但结合临床过程,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之一。头颅CT检查全部正常,提示CT可显示局灶性、占位性病变,可协助诊断。头颅MRI虽然均正常,因例数仅5个,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本组资料显示,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2例死亡,均死于并发症:心肌炎。综合上述,病毒性脑炎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表现多样,轻者恢复良好,预后佳,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重症病毒性脑炎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颅高压症、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形成、稽留热、频繁或持续性抽搐、多器官功能受损至衰竭等。但有其共同性。由于脑实质损害引起功能障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和感觉运动异常;同时也有感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即发热和一些全身症状。对于起病时症状较轻者亦应密切观察其发展情况,部分患儿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失语、性格及精神改变、继发性癫痫以及轻度到重度的智能减退等。因此应全面详尽询问病史,仔细地全身物理检查、周到细致的护理、观察,及早做病原学鉴定、严谨的定位、定性分析。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综合干预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神经系统致残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以期提高患儿将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9.

[2]拱向梅.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4):288-289.

[3]黄艺婧,刘赛,田永攀,病毒性脑炎54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贵州医药,2013,37(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