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 1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闫丽华

闫丽华(黑龙江省安达市医院1514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87-0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流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心内膜炎症。其特征病变是心脏或大血管内膜表面附着有血小板、纤维蛋白及病原微生物组成的赘生物。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栓塞和血培养阳性。

感染性内膜炎又可分为自体瓣膜和人工瓣膜的心内膜炎。急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特点是发生于败血症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主动脉瓣常受累。亚急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起病缓慢,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绝大多数发生于原有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基础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发生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60日内者为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为葡萄球菌,60日以后发生者为晚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以链球菌最常见。

1.一般护理

(1)正确测量体温,每4小时测量1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并记录,把体温真实变化反映在体温单上。(2)嘱患者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限制活动量,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病房温度和湿度,温度20~22%,湿度50%~60%,房内空气清新,利于呼吸,并保持安静。(3)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是否出现气短、夜间不能平卧或双下肢水肿。(4)如果患者尚未发现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应积极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鸡蛋、酸奶、肉等,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鼓励患者多饮水;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限制盐分和水分的摄入,控制输液速度,记录出入水量。(5)如出现新的期前收缩、心动过缓、一度或二度文氏现象的房室传导阻滞应密切注意观察。出现频发或多源室性期前收缩、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等严重心律失常应进入监护室。(6)患者卧床休息时,允许进行一些自我护理,如翻身、洗漱、进食以及一些轻微的自娱活动如看报、听广播等。(7)注意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避免因便秘而加重心脏负担。

2.心理护理

(1)耐心解释检查目的和注意事项,配合医师做好实验检查。(2)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并对其主诉采取同感性倾听,避免病人因心理因素而加重痛苦。(3)音乐疗法:每日2次,每次听45分钟音乐,音乐选择多为通俗舒缓音乐。(4)心理调节:大脑放松入静,排除头脑中杂念。

3.治疗护理

(1)体温在38℃以上者遵医嘱抽血做培养,予以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出汗多时可在衣服和皮肤间垫软毛巾,潮湿时及时更换,必要时使用退热剂。(2)遵医嘱准确、按时给予抗生素。因治疗时间较长,尽量实用留置针穿刺。(3)若患者主诉头痛、胸痛、腰痛、肢体活动障碍,或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栓子脱落可能,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4)因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可能带来真菌感染,应经常检查患者的口腔颊部和舌面,观察是否存在白色斑块,建议患者多漱口,并做好口腔护理。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2)如果突发心衰,即予端坐位、下肢下垂、湿化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扩血管、强心、利尿药物。(3)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降温药和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

5.健康护理

(1)教会患者正确测量体温。(2)与病人讨论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法,告诉患者不可擅自停药,坚持治疗。(3)为病人提供和讲解疾病的阅读资料,尤其是心脏瓣膜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及菌血症的病因和防治。(4)宣传如何预防感染,如保暖、口腔卫生、进行口腔科治疗或外科治疗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5)对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持续存在的败血症,感染菌毒力强,周围血管或脑血管栓塞,感染扩散至瓣膜外的部分或合并肾功能障碍等需行外科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做好知识宣教。

参考文献

[1]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

[2]肖鹏,安如爱,段丽萍,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指导.护士进修杂志,2006,21(5):468.

[3]李爱青,孙明英.出院指导不容忽视.实用医技杂志,2004,11(513):758.

[4]陆小英,张婷婷,曹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行再次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