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病区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

/ 3

封闭病区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

刘瑞芝1张俊芳2张爱荣1于艳萍1高雁君1

刘瑞芝1张俊芳2张爱荣1于艳萍1高雁君1张文英1

(1.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81);

(2.井陉县医院河北石家庄05030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封闭病区医院感染的因素,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对比干预措施前后院内感染情况,寻找降低院内感染的措施。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院内感染病例资料,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从中归纳出最主要的因素,针对主要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比采取措施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变化。结果:采取控制措施后院内感染率由2013年的4.58%下降至2014年的3.06%,X2值7.54,P值<0.01;呼吸道感染由2013年的3.56%下降至2014年的2.12%,X2值9.15,P值<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因素是封闭病区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且优于手卫生,改善病房环境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封闭病区;医院内感染;环境因素;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3.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94-02

Closedwardhospitalinfectionsinglefactoranalysisandtheeffectofinterventionstudy

LIURui-zhi,ZHANGJun-fang,ZHANGAi-rong,YUYan-ping,GAOYan-jun,ZHANGWen-ying

(1.ShijiazhuangNo.8hospital,0500812.JingXinghospital,05030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sychiatrichospitalclosedwardofhospitalinfectionfactors,aseriesofinterventions,hospitalinfectionwascompared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tofindmeasurestoreducehospitalinfection.Method:ofstatisticalanalysisdataofnosocomialinfectionin2013cases,analysisofnosocomialinfectionfactors,summedupthemainfactors,inviewofthemainfactorstodevelopinterventions,andorganizetheirimplementation,comparedbeforeandafterthemeasureschangesinnosocomialinfection.Results:afteradoptmeasurestocontrolnosocomialinfectionrateby4.58%in2013fellto3.06%in2014,X2value7.54,Pvalues<0.01;Respiratoryinfectionsdroppedfrom3.56%in2013to2.12%in2014,X2value9.15,Pvalues<0.01,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nclusion:theenvironmentalfactorsisoneofthemainfactorsofnosocomialinfection,wardclosed,improvethewardenvironmentcanreducetheoccurrenceofnosocomialinfection.

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在综合性医院现代化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原发病造成机体抵抗力的下降等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而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上述因素,其院内感染多见于呼吸道【1】,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系感染。

呼吸道感染多由感冒引发,感冒致鼻、咽、喉部炎症,咽部细胞失去抵抗力,口腔中的细菌乘势繁殖引起感染。感冒病毒还可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将飞沫向四周扩散,广泛附着在墙上、衣物上、手上和地面,当周围人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就乘虚侵入机体而致病。因此,上呼吸道感染与环境密切相关。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某精神病专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封闭病区中院内感染病例,诊断标准依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研究方法查阅2013年1-12月104例院内感染病例,对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干预措施,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总结2014年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与2013年进行比较,得出干预效果。

1.3干预措施

1.3.1重新修订完善了部分制度、流程、工作标准。如规定医务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不得进入病区,必须进入时须戴外科口罩,戴口罩后必须进行密闭试验;探视制度增加了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不得进入病区探视;吸烟病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在吸烟室由护士看管吸烟,吸烟室由责任护士看管,每次吸烟时及吸烟后开窗通风、开启换气扇保持空气新鲜;新入院病人必须沐浴,更换病员服才可进入病房;及时完善新入院病人的传染病检查项目;适当增加病人室外活动次数,根据天气情况,每周室外活动3次,每次不低于1小时。保持病区空气新鲜,因病房的特殊设计通风换气的窗口较小,要求责任护士每天增加通风次数,由原来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改为每日4次每次30分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时,及时进行隔离、专人看管、用食醋进行空气熏蒸,病房除开窗通风外进行紫外线照射。后勤部门负责在空调使用期间每半月清理一次空调系统的进出风口。保洁人员负责地面、物体表面每日上下午各用清水擦拭一次,出现感染病人时改用84液擦拭,将拖布、抹布根据不同区域分为不同颜色,卫生间为红色、公共区域为黄色、病区为蓝色,拖布、抹布不得混用,用后消毒;每月清洗一次病区的纱窗;保持厕所的卫生,因部分病人在厕所随处大小便,要求保洁人员及时清理保持厕所无异味。

1.3.2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强调精神病专科医院院内感染的特殊性,要求尽早控制病人病情,及时完善各项检查,接诊病人时进行详细的问诊,发现感染病人及时隔离并上报;强调环境控制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重要性,要求不在病房及走廊清点被服,晨晚间护理采用湿式清洁;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教育病人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及时洗手。让保洁人员树立交叉感染及自我防护的意识,掌握病区清洁消毒的操作规范及保洁标准。

1.3.3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明确病区护士长为病房环境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病区环境卫生工作的检查,督促各岗位按规程完成环境控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任护士负责病房的终末消毒;仪器、设备、床单位的干净整洁;新入院病人的沐浴、更换病员服;长期住院病人定时沐浴、更换病员服;负责病房及工娱室每日上下午两次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主班护士负责对探视人员进行管理,有发热及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者禁止探视。主管医生除做好接诊问诊工作外,负责所管病人的院内感染控制,发现感染病人及时上报并进行隔离;与责任护士一起负责吸烟病人的管理及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保洁员必须按流程进行每项保洁工作并达保洁标准,保洁工具必须按规定进行使用后清洗、消毒、冲洗、晾晒;保持病区卫生间清洁无异味。后勤部门负责每月两次对空调进出风口进行清洗消毒。

1.3.4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及时进行督导,各部门相互配合负责对职责范围内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再次培训,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2结果

2.1环境控制前病房存在诸多问题。如病房有异味、卫生有死角、终末消毒不彻底、卫生间不能保持干净,每季度一次的环境卫生采样细菌菌落数较多。环境控制后,病房空气新鲜无异味、卫生间较干净、卫生死角已消除、终末消毒符合规范,每季度一次的环境卫生采样细菌菌落数明显减少。见下图:

3讨论

3.1精神病专科医院有别于综合医院,其特点之一: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基础病较重者多转至综合医院【2】,手术及侵袭性治疗操作极少,在治疗轻中度感染病人时首选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3】,多重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很少。特点之二:精神病专科医院院内感染多由普通感冒而继发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特点之三:在封闭病房中,病人活动范围小,人员密集,易被感染。特点之四:病人在病态思维下,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感染后不适症状的主诉少,若不能及时被发现,污染周围环境引起更多的病人感染,因此环境因素是封闭病区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环境卫生比手卫生更重要。

3.2整洁的环境卫生,可以很大程度上切断病原微生物经接触或者空气传播的途径【4】,本项研究通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使病区的环境得到改善,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改善病房环境,是控制封闭病区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严肃灵,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86

[2]王贺,徐英春,陈民钧,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618-620

[3]赖成美,杨蕉,61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736-2737

[4]程苏华,孙伟,李六亿,门诊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1):5412-5414

课题项目:

石家庄市市直卫生单位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课题(14146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