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周湖川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411101

【摘要】目的分析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对24例肠道外间质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多层螺旋CT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在研究的24例肠道外间质瘤患者都为单发性病症,结肠系膜部位肿瘤的有4例,小肠系膜部位肿瘤的有5例,大网膜肿瘤8例,腹膜后肿瘤的有7例,在研究中并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患者。结论肠道外间质瘤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准确度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肠道外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intestinaloutergliomasmultisliceCTclinicaldiagnosiseffect.MethodsselectedinMarch2015toJune2016inourhospitalclinicofintestinaloutside24patientswithgliomas,24casesofintestinalouterqualitativetumorpatientswithmultisliceCTexamination,analysisofmultisliceCTclinicaldiagnosiseffect.Resultsinthestudyof24patientswithintestinaloutergliomasareforsinglesexdisease,mesocolonareatumorin4cases,smallpartsmesenterictumorsin5cases,greateromentumcancer8cases,thereare7casesofretroperitonealtumors,patientswithenlargedlymphnodeswerefoundinthestudy.ConclusionintestinaloutergliomasusingmultisliceCTdiagnosisaccuracyishigher,canprovideimportantreferencedataforclinicaltreatment,worthyofclinical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theintestinaloutergliomas;MDCT;Diagnosiseffect

肠道外间质瘤肿瘤科中较为少见,通常会以结直肠、小肠、胃与食道部位多发。肠道外间质瘤多发在腹膜后、肠系膜及网膜等部位,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1]。本次就选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在2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均在3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岁。2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肿块有8例。患者的病程均在10天至24月之间,平均病程为7.2个月。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与双期增强性扫描。在进行扫描检查之前,相关医护人员要嘱咐患者在扫描检查前八小时空腹,在扫描检查前1小时给予患者矿泉水一千毫升,分次进行服用。将CT扫描参数设置为200mAs、120千伏,将矩阵设置为512乘512.患者仰卧,将扫描的部位设置在膈顶到耻骨之间,再设置螺距1.5,层厚则设置为5毫米。对每位患者进行碘海醇肘静脉注射加强扫描。在注射30秒后行多期扫描。再将扫描的图像存档并传输至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记录相关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进行检查后的诊断效果,包括肿瘤病灶的特点、诊断特点等。

2结果

2.1通过CT扫描,研究的24例患者都属于单发性病灶。结肠系膜部位肿瘤的有4例,小肠系膜部位肿瘤的有5例,大网膜肿瘤8例,腹膜后肿瘤的有7例,在研究中并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患者。其肿瘤直径均在2.4~24.6厘米之间,平均直径为8.8厘米。患者的病灶边缘呈现出不侵袭图像,肿块较大的患者则应该按照腹腔的形态进行生长,周边会出现移位及受压的情况,但是其与周围的边界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状态。有不规则形的病例8例,类似圆形的有6例,密度不均匀的患者有10例,且能清晰科技那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域。若将CT值增加至40HU,可以清晰的看见线条状的肿瘤血管,在静脉期呈现持续性强化状态,在此研究中,并未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肿瘤状态分布如下表所示:

2.2对所有患者的手术进行病理性分析肿块可见包膜,实质性部分可呈现出鱼肉样状态,病灶区域能够见到分隔、出血及坏死的区域,并会呈现出褐色、灰红色系灰白色。在显微镜下的结果显示出上皮样细胞为主的有6例,梭形样细胞为主的有7例,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为主的有8例。

3讨论

肠道外间质瘤和胃肠道间质瘤的相似度高,而肠道外间质瘤常常发生在腹膜后及腹膜内部,肿瘤部位多于肠系膜及小肠系膜等部位。而肠道外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而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腹部胀痛,腹部胀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与肿瘤部位、肿瘤的大小、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相关[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不断发展。通过免疫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方法诊断肠道外间质瘤,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结合机体的病变部位,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能够作为肠道外间质瘤的主要诊断依据[2]。并且螺旋CT的组织对比性较高、密度分辨率高。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扫描,能够对图像进行多个平面的重建,更加清晰的观察到病灶,对病症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密度等有明确的观察。甚至还能够判断出是否出现转移及侵犯等[2-3]。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肠外到间质瘤的肿瘤体积较大、内部通常不会有液气平面影,病灶的形态多为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形,并且对周围的组织会造成压迫。因此,在对肠道外间质瘤进行诊断时,需要结合胃肠道间质瘤、淋巴瘤、纤维瘤、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相应的鉴别诊断。在本次的研究数据中显示,24例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均为单发性病灶,肿瘤的部位多位于结肠系膜、小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等。并且对患者病灶的大小、密度均能够进行明确的观察[3]。

谢永红的研究表明[4],肠道外间质瘤是一类具有自身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病症,具有特定的免疫表现型与遗传学特征,属于非肌源性的肿瘤病症。此间质细胞瘤会穿插在平滑肌组织内,其机体功能主要是调节肠道运动。而肠道外间质瘤的主要诊断特征为,肿瘤病灶位于黏膜层,导致黏膜皱壁破坏、中断,清晰可见溃疡及浸润性溃疡,肠道黏膜脂肪模糊。因而常常会考虑肠道外间质瘤。肠道恶性细胞瘤均好发在小肠,胃肠壁广泛出现增厚现象,并有淋巴结肿大症状的出现。其平滑肌源性或者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的表现极为相似,鉴别诊断较为困难,而对病症的确诊必须要进行病理性检查。然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尤其是神经源性肿瘤在临床上更为少见。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明显的检查到肿瘤的部位,并且CT检查可以根据肿瘤的瘤体形态、分叶、增强的程度、肿瘤的大小等,并对肿瘤进行相应的危险性评估,从而判断出良恶性肿瘤病症。

综上所述,肠道外间质瘤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准确度较高,且能够结合肿瘤部位、大小、形态等结合进行综合诊断,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西昌,施耀军,魏正清等.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1969-1970.

[2]刘磊明。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4):159-160.

[3]王建兵.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5,(3):32-33.

[4]谢永红,高汉斌,欧阳小娟。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8):427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