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

李大学

关键词:薄弱学校成因表现治理走出困境

提起薄弱学校,从管理学和管理者来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又是不可回避的,它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类型的学校中相对地客观存在。薄弱学校的形成和存在可谓是多方面造成的,产生原因又非常复杂。

一、何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是相对好学校而言,指在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差,师生素质相对较低,教学管理不完善和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低下的后进学校。其实质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因长期缺乏办学活力和凝聚力而导致教学质量和社会信誉差的学校。薄弱学校是同类学校的落伍者和后进者。有的是因为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标准,有的虽然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但没有达到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社会要求,仍然属于薄弱学校,因此,薄弱概念其实是相对的。

二、“薄弱学校”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投入不均衡,导致学校硬件条件不完备,达不到标准,形成薄弱学校。有的存在活动场地狭窄,无活动场地和体育课程要求的体育器材。有的无功能室,学生实验、阅读、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课无法正常开展,学校教师、学生仿佛与世隔绝。有的师生吃住条件差,或无房可住,甚至危房存在,教师待遇低。

二是管理者低能,管理不到位,或不务正业,形成薄弱学校。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落伍,干部本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人性化。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领导集体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等缺乏信任,甚至矛盾重重,关系极不和谐。学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教职工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形成薄弱学校。缺专任教师,教职工的专业知识和水平本身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甚至专业不对口。师德师风不良。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强。教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四是学生学习常规,也就是学风不正,行为习惯较差,行为不规范,学生品德修养、身体、心理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教育督管缺位,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双差生比例较大,形成薄弱学校。

五是外部“援助”少,典型的“弃儿”形成薄弱学校。表现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关心和支持不到位。教研指导不到位,缺乏针对性。社会和家庭帮助不到位。薄弱学校有的处在城乡结合部,有的交通不便,有的区域经济落后,有的教育意识淡薄,有的民风不纯,社会风气不正,难以形成与学校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薄弱学校的存在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为加剧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反差,片面追求升重点的现象愈演愈烈,择校择师之风盛行,一些学校生源流失,师资流失,薄弱学校的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散进入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城乡统筹建设极不和谐画符。探索解决薄弱学校走出困境刻不容缓”。

三、薄弱学校走出困境之路

治理薄弱学校必须从管理学和管理者的角度来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并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的总和,与许多人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

可见,所谓的管理就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组合各种因素和力量,通过组织和协调人们的行动,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系列职能活动。管理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管理职能的发挥,放大乃至高倍放大各个因素的能力,充分发挥组织(系统)的整体功效。治理薄弱学校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客体是薄弱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师生员工,也只有主客体联动,充分发挥整体功效,让管理最大化、最优化,才能摘掉“薄弱学校”的帽子。

1、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平台。

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薄弱学校问题对教育发展大局,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解决薄弱学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②、制定配套性倾斜政策,加强薄弱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在经费投入上,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标准的学校校舍、运动场地、各种功能房。配备齐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教研设施设备。福利待遇向薄弱学校倾斜和给予特殊奖励。在人事制度上,给予配套优惠政策。建立干部流动机制,充实薄弱学校领导班子,鼓励优秀校长和后备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或兼职。选拔任命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具有改革开拓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组成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让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互派干部和专任教师挂职、任职、学习、培训。让优秀学校兼并薄弱学校。优先分配师范毕业生,引进骨干教师,建立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定期支教。实行划片招生稳定生源。

2、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学校工作目标,加强内部管理。

①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的宗旨着眼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深化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加强规范管理为保障,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②制定学校工作目标。按照“规范管理,管理规范,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上档升位”的总目标,总要求,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淡化权利意识,淡薄名利,强化缘份意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树立学校内涵的发展与提高,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成长与成才的思想,加大教师的培训培养。大力弘扬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奖励和激励上让“愿办事、能办事、能办成事”的教师职工得到实惠,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重视教学的过程督导督查,唱响质量就是生命的主旋律。

3、构建“社会、学校、家长”教育管理网络,搭配三者之间的互信平台。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义、正气的学校文化。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德育常规管理的规范、有效。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本、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会,开展教师大下访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家校联系电话,校园专栏,给家长公开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心理干预机制等实际有效的工作方法。推销了学校,展示了学校风采,建立起社会、学校、家长三者互信。

4、呵护好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行为习惯、身体、心理。

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比例较大。他们冷暖无人问,吃饭无规律,无父母温情与呵护,无有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大批留守儿童存在“早熟而又脆弱、孤僻、自闭、固执、胆小、不合群、不能自我调适,过激言行,缺乏信任与安全感”的心理毛病。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多数学生厌学,这使得学校校风、班风不正,学风不浓,教学质量低下,薄弱学校更加薄弱。治理“留守孩子”,必须建立“留守孩子”档案,组建留守孩子寄宿学校,实行代理家长制,建立“留守孩子”与外地父母定期通信通话制度。

5、走特色发展之路。

因校制宜,根据学校历史的长处,或现实的优势,或地理环境,或师资特长,大胆创意,扬长避短,办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打造品牌,开创学校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焯《学校管理专题十三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徐州教育学院《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郑州教育信息网

【3】安进2005年第273条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