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早期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

陈振浩

(新邵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新邵422900)

摘要:目的对于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实施早期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1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组进行治疗,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类,对照组给予延迟呼吸机治疗,研究组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PaO2、PaCO2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PaO2、PaCO2较好,并发症较少,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而早期应用呼吸机治疗则可以提高患者的PaO2,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呼吸机;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诱发因素诸多,其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气促、呼吸窘迫或者濒死感,呼吸性衰竭呈进行性加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死亡风险较高,故现多以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为主。机械通气是最常用的临床表现缓解措施之一,可有效辅助肺通/换气,但是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有学者主张早期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不可过早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本文则就早期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以我院110例自2015年3月-2017年9月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组进行治疗,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类,研究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范围18-79岁,平均年龄(45.5±2.5)岁,病程2-3周,平均病程(2±0.5)周;对照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1-5周,平均病程(2.5±0.5)周,对其资料数据研究显示,数据无差异性,可对比分析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行常规补液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炎、吸氧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行延迟呼吸机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同时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调整呼吸机的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同时调节呼吸机的参数:<30cmH2O的平台压,设定为12-20/min的呼吸的频率,设定为(1-2):1的呼吸比例,35%-70%之间的氧气的浓度,6-8ml/kg的潮气量;所有呼吸机的模式均为PEEP5-15cmH2O;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后根据其病情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直至患者脱离呼吸机[1]。脱机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脱机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以防不适症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PaO2、PaCO2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疗效判定标准:当患者呼吸急促等症状消失,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为痊愈,当患者呼吸局促的症状有所缓解,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为有效;患者症状完全无好转,而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多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经由百分比(%)及(x±s)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及t检验,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的分析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较高,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对治疗效果的分析[n(%)]

3讨论

3.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的疾病,以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性加重为主要临床特征。影响ARDS病情发展危险因素诸多,比如APACHII评分、白细胞、低蛋白血症及D-二聚体等,合并症诸多,比如重症肺炎、休克以及脓毒症等,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多建议早期针对病因干预治疗,改善预后[3]。机械通气是ARDS患者接受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为患者治疗赢得时间,但若机械通气方案不合理,则反而可提高患者死亡风险,故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比如VCV、PCV模式的选择,是否应用肌松药,机械通气时机等[4]。

3.2机械通气与临床应用

本次研究观察组早期开展机械通气,对照组行延迟呼吸机;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主要与以下内容有关:对ARDS发生时应尽早进行治疗,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同时减轻对其身体的的影响。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能够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调节通气压力,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不张的情况,同时在治疗中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临床研究显示,当患者的PaO2<40mmHg时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对患者症症状缓解效果较小,因此应尽早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利用呼吸机产生的压力使得患者受损的肺泡和氧之间强行交换,从而提高患者的受氧能力,维持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治疗中应尽早给予患者呼吸机治疗[6]。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机复杂,且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给予早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可快速缓解其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呼吸机辅助治疗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2):242-243.

[2]包海波,陈慧峰,刘建鑫,等.应用捆绑式呼吸机急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02):48-49+51.

[3]赵琳.ICU护理风险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46-48.

[4]邓继延,高洪,严永俊,等.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8):1415+1418.

[5]梁松荣.早期呼吸机治疗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9):6002-6003.

[6]黎辉.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