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观察

李光英

李光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130021)

【摘要】目的观察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心理科就诊的郁病心脾两虚型患者40例,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2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评定中医证候疗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比较评分变化,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8周后对两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8周后依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实验组总有效率91.53%;对照组总有效率91.92%。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副作用少于对照组,尤其在胃肠道副作用方面。说明九味镇心颗粒与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用于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安全有效。

【关键词】九味镇心颗粒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观察

由于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以及来自生活中诸多方面压力的增加,临床上郁病患者日益增多。郁病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上,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临床上心脾两虚型比较多见。

九味镇心颗粒由人参,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天冬,延胡索,茯苓,熟地,肉桂组成,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的功效,主治郁病心脾两虚型。为了评价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1.1.1中医证候诊断依据:符合中医郁病心脾两虚型诊断标准[1]:(具备中医症候量表中的主症1项、其他主症1项、次症3项,参照舌脉)①躯体症状:心悸、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淡,体胖,边尖有齿痕,苔薄;脉沉细弱。②精神症状:易兴奋但易疲劳;嗜睡多梦;健忘;抑郁,焦虑不安。

1.1.2西医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之诊断标准[2],②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5分,③排除抑郁症、强迫症、躯体疾病(脑血管、心血管等)所致焦虑。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主要包括14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无症状;轻;中等;重;极重。评定标准:总分:能较好的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总分超过29分,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没有焦虑症状。

1.2研究对象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我院心理科的郁病心脾两虚证患者40例,其中试验组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43~56岁,平均年龄(39.68±8.70)岁,入组时中医证候平均总分15.17±2.06;HAMA平均总分23.58±4.76。对照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46~58岁,平均年龄(37.02±8.55)岁。入组时中医证候平均总分14.47±3.03;HAMA平均总分22.88±4.66。两组性别、年龄、入组时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的临床研究方法。分别给患者口服九味镇心颗粒和盐酸氟西汀。九味镇心颗粒(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服法:每日3次,早、中、晚各服1袋(6g),温开水冲服;盐酸氟西汀(上海中西药业公司生产)服法:20mg/日,早餐后顿服。

1.4疗效评定

1.4.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于治疗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95%;显效好转: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95%且≥70%;有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70%且≥30%;无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30%。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1.4.2HAMD评分疗效评定:于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分别重新评定中医证候平均分、HAMD焦虑量表。痊愈:焦虑症状消失,HAMD焦虑量表评分降至8分以下;显效:焦虑症状明显减轻,HAMD焦虑量表评分较前减少50%以上;有效:HAMD焦虑量表评分降至25%-50%;无效: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评分较前减少不足25%。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完成,所有数据均采用卡方±标准差完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1周后开始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治疗4周后下降幅度最大。在治疗1周、2周、4周、8周后,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HAMD评分变化两组患者分别口服九味镇心颗粒和盐酸氟西汀,按设计进行HAMD焦虑量表等评定,据记录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从表2得知,两组在治疗1周后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治疗1周、2周、4周、8周后,HAMD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5.23%,显效率37.2%;对照组总有效率95.12%,显效率19.32%。

根据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1.53%,显效率30.22%;对照组总有效率91.92%,显效率20.92%。

2.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的不良反应如表3所示,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胃部不适,其中恶心1例,呕吐1例;对照组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欲呕、食欲减退等,头晕,其中恶心1例,食欲减退1例,头晕1例,口干1例。

3结论

郁病的发生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正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所指:“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郁病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抑郁发作、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临床上心脾两虚型较为多见,症见善思多虑不解、失眠或多梦、心悸、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头晕、易汗出、善太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九味镇心颗粒是由人参、酸枣仁、五味子、茯苓、远志、天冬、熟地黄、延胡索、肉桂九味中药组成,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功效,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郁病心脾两虚型)。药效学研究表明在相应的动物模型上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抑制自主活动、促进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理作用。

本临床观察采用多中心、随机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表明,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起效快,在治疗1周后症状即有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依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5.23%,显效率37.2%;对照组总有效率95.12%,显效率19.32%。根据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1.53%,显效率30.22%;对照组总有效率91.92%,显效率20.92%。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九味镇心颗粒不良反应仅占5%,仅个别病例有如恶心、胃部不适等。

因此本临床观察表明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起效快,与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副作用少,用于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194)[S].1994.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