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顶强唐森尤韦俏莹吴丽萍

张顶强唐森尤韦俏莹吴丽萍(广西河池市复退军人医院<第四人民医院>547000)

【摘要】目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心理综合干预,并与一般心理支持治疗进行比较,观察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病情和基本情况匹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性治疗)和干预组(进行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各24例。2组均继续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结束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生活质量及复发例数的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SCL-90、GQOLI-74和复发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心理综合干预能有效地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19-02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功能缺陷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其损害涉及注意、记忆、执行功能等,进而形成懒散、行为退缩等不良行为。[1]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除面临一般患者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外,还产生一系列特殊的体验,包括负罪感、病耻感、自卑感等。患者常用消极的信念与行为处理生活上的问题,陷入恶性循环,这些负性体验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确立,心理干预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必要性也十分突出,并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国外研究数据一致显示心理社会干预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2]因此,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成为临床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当前英美国家发展最快的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模式,其着重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并结合行为训练,达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3]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综合干预,以减轻患者的负性体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且经过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达临床治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神智清楚,能用语言表达其内心体验并且身体状况允许参加心理治疗和测评;所有受试者均签订有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症状控制不完全、严重躯体疾病、药物滥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不能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测评等。根据年龄、病情、治疗方案、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进行配对,随机入组。

共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性治疗)和干预组(进行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各24例。2组患者经治疗结束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生活质量及复发例数的统计。2组均继续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8~55岁,平均(27.86±14.20)岁;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8~48岁,平均(32.21±11.34)岁;病程1个月~8年。受教育程度为干预组初、中、高等各10人、9人、5人;对照组分别为12人、10人、2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治疗,即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无条件尊重、积极关注、支持、接纳、解释指导及健康教育等,前2周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在治疗室或者安静的诊室内进行,每次约30分钟。每人约进行10~12次。干预组: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综合心理干预,前2周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每次30分钟。治疗时间及次数与对照组相同。治疗中的具体实施,根据患者的主要问题及需要进行调整。认知行为治疗的步骤:通过参照CBT治疗策略,并结合国内精神分裂症认知特点的研究结果,自编操作手册。第一步:人际关系的协调;第二步:问题解决与应对方式的选择;第三步:理性认知与情绪反应模式;第四步:自我时间管理与行为技能训练。认知行为治疗中治疗师为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两组病人的治疗师为同一人。心理干预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SCL-90及GQOLI-74。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量表采取1(无症状)~5(症状严重)级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共74个条目,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4个维度:前三个维度各有5个因子,物质生活维度4个因子,还有一个总体生活质量因子(条目GI-G4),共20项因子,共7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问卷的每个维度和每个因子均含有主观满意度和自身客观状态。功能量表的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状况越好。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算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或者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后两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除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余得分均是干预组低于对照组(表1)。

表1干预后两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x-±s)

量表干预组(n=24)对照组(n=24)t值p值

总分1.43±0.341.86±0.45-4.528<0.001

躯体化1.48±0.451.89±0.57-3.1370.003

强迫症状1.58±0.442.07±0.53-4.374<0.001

人际关系敏感1.52±0.571.75±0.47-1.9910.050

抑郁1.65±0.612.30±0.67-3.758<0.001

焦虑1.36±0.271.93±0.74-4.092<0.001

敌对1.32±0.341.48±0.45-4.528<0.001

恐怖1.16±0.181.86±0.45-1.7420.082

偏执1.21±0.381.45±0.32-2.6900.009

精神病性1.28±0.311.63±0.43-4.101<0.001

其他1.62±0.371.89±0.68-4.524<0.001

2.2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干预后两组患者GQOLI评分比较(x-±s)

量表干预组(n=24)对照组(n=24)t值p值

躯体功能49.91±8.3244.46±8.911.9420.058

心理功能50.32±7.3744.98±9.871.9820.065

社会功能31.81±5.9129.79±5.941.2670.213

物质功能36.15±8.4731.01±7.981.9220.062

总分45.01±7.3837.28±9.972.3450.02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别经过认知行为疗法和一般支持性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多项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及其他,干预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的症状体验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认知行为疗法综合干预较一般心理支持治疗更有益于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身心健康。这可能是因为:积极情绪能够降低消极情绪体验,从而起到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作用[5]。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两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两种心理治疗均建立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都具有调节患者人际关系、帮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及其恐惧情绪的作用。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GQOLI评分多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说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综合干预的患者比接受一般心理支持治疗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估因子和项目上有明显优势,即协助患者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处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问题情境,促进对以往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补充有效的资源,建立良好的资源互动模式,激发自我的改变欲望与成长动机,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积极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6]。尽管目前对认知康复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随访时间短,研究设计缺陷等,但仍不失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元勇,陈云芳.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22.

[2]白哈拉桑,黄楠,陆峥,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J].上海精神医学,2011,6:368-375.

[3]唐肖彦,邹杰,路秀娥.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15(7):588-590.

[4]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5]KelmerD,lionannoGA.Astudyoflaughteranddissociation:Distinctcorrelatesoflaughterandsmilingduringbereavement[J].JPersSocPsychol,1997,73:687-702.

[6]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等.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