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背景下农村宗祠复兴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 2

乡愁背景下农村宗祠复兴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赵曜章镇谢艺璇黄丹彤钟燕华廖金曲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与城乡差距的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逐渐缺失,人情淡漠已经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宗祠文化作为传统中华文化中根源的代表,开始发挥了它的作用,作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开始了新的复兴。本文以宗祠文化为研究对象,同时对江西省地域文化中的农村宗祠文化自身特点、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水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宗祠文化复兴的共性,找出影响宗祠文化复兴的因素,并对宗祠文化复兴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做出一定的辩证的分析,同时对宗祠文化的复兴提出一定的意见。

【关键词】宗祠文化乡愁城乡关系

1江西省宗祠现状

1.1江西宗祠地方及文化特征

当今中国社会对保护传统文化普遍认同,而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倍受关注。宗祠文化是一种异地同源的传统文化,源自宗法社会,以孝悌为本,是宗祠文化的普遍特征。不忘祖根,保留本民族或族群的旧有文化传统。

1.2宗祠文化复兴影响因素

1.2.1城市化的普遍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扩大,同时长期偏向城市、忽视农村的发展政策刺激了农村向城市的移民,农村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村庄人口空心化现象。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的村庄,由于集体经济缺乏活力,内聚力丧失,人口大量外迁,房屋空置,逐渐出现衰落迹象。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离开,使得农村文化的凝聚力逐渐丧失,阻碍宗祠文化复兴。

1.2.2乡愁情怀的发酵

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会产生对家乡的思念,是文化中认祖归宗和根的溯源,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并借此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寻找平衡,而农村宗祠正是一个很好的寄托乡愁的平台。同时,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乡愁背景下宗祠文化发展的另一原因。无论是生活在城市、郊区还是农村的人,乡愁是一直萦绕在近代中华人民脑海中的一种情结。

1.3江西宗祠文化复兴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1.3.1积极影响

(1)继承发扬农村文化

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村的日渐消退,其代表的农村文化也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宗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的文化与记忆符号。而宗祠文化的进一步复兴,让传统的农村文化得以延续,开始重新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可以通过宗祠人员聚集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农村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使得更多的农村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

(2)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缺失;同时,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加剧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城乡人际关系的淡漠。而宗祠文化作为根源文化的象征,给予了人们交流的平台,通过宗祠文化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构建人际关系网。例如祭祖可以使不同地域的社会成员有聚集交流的社交氛围,而且强调秩序的宗祠文化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其中,宗祠文化中所倡导的“和”文化以及“聚”的内涵更是和谐社会的内核。

(3)发展地区经济

宗祠文化除了通过其传统的文化形式带来的文化效应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与现代经济建设相结合,开发出现代的经济意义。例如,有着很浓重的文化历史色彩的客家祠堂,可以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开发的载体,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并且也可以通过宗祠文化对宗族成员的黏性,从而起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使得地区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1.3.2消极影响

(1)煽动宗族活动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围绕宗祠文化开展的封建宗族活动频繁。包括建祠堂、修族谱、制族法、清辈分、争坟山、抢龙脉、合族祭祖以及宗族复仇在内的宗族封建迷信活动,在宗族主义的胁迫下,往往对农村地区的治安稳定与经济秩序造成恶劣影响。为了追求宗祠祖庙的气派而不顾宗族成员经济承受能力,为了宗族纠纷而引发的结伙斗殴,为了立族谱而强制宗族成员捐款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2)影响基层社会组织

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宗祠文化代表的宗族政治文化对广大基层社会组织产生影响,并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出来。在城镇的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结构功能方面,继承了封建旧家族负责成员一生全面包干的遗风;但是全体社会成员福利提供能力的缺乏与成员对组织的全面依赖的矛盾,在单个组织与社会管理联系断裂的时候容易导致成员社会观念的丧失。

(3)形成家族势力

以父亲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的人为基础的家族势力,在农村各家各户相对独立的经济状态下,以其能够给予家族势力成员生活便利、满足成员利益诉求、帮助解决不同宗族纠纷的作用,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尽管家族势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物质、人力相互帮助上客服了单个家庭生产力的弊端,但是其社会不稳定性与破环性将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阻碍。

2宗祠文化复兴进程存在的问题

2.1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

宗祠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共同作用下的独特的“家文化”内涵。宗祠是宗祠文化的中心,内部的族规及家族历史记载,既是农村发展的缩影,也传递着先辈团结奋斗、明礼仪而知廉耻的精神风尚。但在现在宗祠功能的单一化或过度商业化,传承过程中的年轻一代的不了解,使宗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甚至消亡。

2.2宗祠管理存在滞后性,发展陷入瓶颈

宗祠文化依托农村而存在,受宗法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宗祠管理方式以族会等方式为主。而作为宗祠的管理者,农村宗族威望较高、年纪较长的成员较年轻的宗族成员而言,接受教育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发展宗祠文化、促进祠堂功能转型的时候显的乏力。

另外在宗祠的开发的过程中,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不仅会对祠堂建筑本身造成破坏,更背离了祠堂功能转型的初衷,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3保留着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和陈规陋俗

宗祠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传承过程中有一定的滞后性,仍保留着大量封建元素,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例如,在当今男女平等的时代,宗祠族谱及功德碑上却不能填女性的名字,重大祭祀活动中只允许男丁参与。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宗祠保留着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和陈规陋俗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使宗祠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对推进宗祠文化复兴的建议与对策

3.1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申请经费的预算

加强政府的管理,宗族成员可向有关部门进行申请,申请宗祠成为文化遗产,妥善管理宗祠内部资源,加大对宗祠的保护性开发。并设立专项款项来支持宗祠文化的复兴,设立委员会对专款进行专项监督管理。

3.2打造宗祠文化品牌,进行包装推广

推广有关宗祠文化的基础性读物,开展当地宗祠文化特色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宗祠文化。也可以以祠堂作为载体,开展民间宗祠文化活动,鼓励人们参与,促进了解。另外,对祠堂进行文化包装,开发相应的周边产品,让物质打上文化的烙印,打造宗祠文化品牌。

3.3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开拓旅游景点,通过祠堂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注意打击发展旅游行业所存在的垄断行为。让更多人了解宗祠丰富的文化底蕴,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唐强薇,王菁,强玲霞.宗祠文化对乡村建设的启示——以绩溪县胡氏宗祠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126-127.

[2]袁显荣.清水江下游宗祠文化探微[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04):29-35.

[3]周多礼.宗族文化的复兴和对策研究[J].理论建设,2006(06):54-58.

[4]黄春梅.村落宗族文化的复兴及其解决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46-48.

赵曜(1997-),男,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