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3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马秀娟

马秀娟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811199)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静脉穿刺护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01-02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

一、静脉输液的临床要求

(一)心理素质要求

1、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掌握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点、体贴、关心、了解患儿父母的心理要求,给与适当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2、娴熟精湛的技术、敏捷而准确的操作,能提高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蔼可亲、语气温和地做好的输液的解释工作。

(二)静脉的选择要求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选择血管时多采用以下方法:

1、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3、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的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掌握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4、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5、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6、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7、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常适用。

二、静脉输液的基本方法

(一)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3、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4、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挤压输液器软管,如穿刺成功,即可见回血。直接法适合于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斜刺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等。

5、针头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

(二)静脉进针方法

1、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2、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3、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4、负压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三)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食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四)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廓上。

手足静脉多以夹板固定为主。1、手背固定: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2、脚背固定: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3、大隐静脉固定: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三、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1、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2、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

3、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4、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

5、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6、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四、改变输液速度的随机抽查实验分析

通过随机抽查,对有关输液速度改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输液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13—20日在门诊输液500例患儿,年龄20天至5岁,其中男孩274例,女孩226例,平均年龄2.3岁,调查对象中有急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小儿肺炎、腹泻病等。

2、方法以医嘱上写的输液滴速为标准,检查实际输液滴速,大于标准10滴/min为过快,小于标准10滴/min为过慢。

(二)结果

500例小儿输液病人中,输液滴速正常410例(82%),与实际滴速不符的90例(18%),其中速度过快50例(10%),速度过慢40例(8%)。滴速不符的原因:护士因素25例(27.8%),患儿不配合30例(33.3%),家属自行调节20例(22.2%),受外界温度影响15例(15.6%)。

(三)讨论

原因分析:

1、护士对准确控制输液滴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抽查发现护士自身原因导致滴速不符的占27.8%,主要是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调节滴速,而是凭经验在输液卡上填写输液滴速;护士在巡视过程中未认真观察或重新调节输液滴速后没有将更新的滴速填上。

2、护士对药物知识缺乏由于新药物更新快,护士与药剂科人员对药物及信息交流少,加之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使护士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认真掌握新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忽视输液速度对药物疗效的影响[1],在抽查中有2例患儿点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说明书要求100ml液体在30min内点滴完,护士输液卡上输液滴速为45滴/min,但实际为35滴/min。

3、患儿依从性、配合能力差3岁以下的患儿由于恐惧、害怕,输液时会出现啼哭,注射后随意摆动注射部位,难以配合固定,并且家属将患儿抱高或大幅度改变体位使输液速度减慢。抽查中有20例患儿因哭闹家属将患儿抱高,由于输液距离缩小而导致输液速度偏慢。

4、患儿家属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由于患儿家属对药物知识缺乏,特别是已经点滴2~3天的患儿家属,觉得前两天输液无不良反应发生,就随意调节滴速,忽视输液速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常按自己的认知习惯调节速度,引起不良反应加重现象发生,抽查中有5例点滴阿奇霉素的家属觉得输液速度过慢,自行调节滴速,引起患儿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加重的现象。

5、气温的影响若气温过低,液体的温度也随之偏低,由于低温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而使滴速减慢。在气温低于8℃时,输液速度普遍会减慢。

(四)对策

1、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提高护士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的自觉性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医护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患者死亡或人身严重损害的,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液体过多容易引起小儿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5],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科室成立用药安全小组,建立药物使用安全指引档案,使用新药物时及时收集新药物的相关信息,组织护士进行学习,因其他原因未能参加的护士在指引档案自学后签名确认,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抽查,以使护士达到掌握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保证患儿在输液时达到最好疗效。

3、加强巡视,特殊药物增设标识卡我科每天输液患儿约600~800人次左右,高峰时达1000多人次。在高峰时段护士难以做到逐一巡视,针对以上该问题,我科对使用特殊药物的患儿挂上标识卡,如需点滴速度较快的药物挂上蓝色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需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的挂上红色卡(如滴氨茶碱、立其丁等),使护士在巡视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4、加强护患沟通由于患儿的合作性差,对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的患儿护士主动指导家属如何固定注射部位,避免输液距离大幅度变动,并且护士根据患儿病情、使用的药物告知家属输液所需的时间和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滴速过快或过慢的不良反应,使家属自觉配合并且不随意调节输液滴速,确保输液安全。

5、避免外界温度影响输液速度天气寒冷时,由于低温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输液速度减慢,可使用热水袋放在穿刺肢体旁边进行保暖(注意勿烫伤),有条件使用室内恒温设施,以使药物在规定速度点滴完毕,确保药物的疗效。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进针方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士勤巡视,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挂上不同颜色标识卡,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准确控制小儿输液滴速,保证输液安全。

五、总结报告

小儿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技术,临床上应用广泛,掌握精湛的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护理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积累经验,不断的完善自己,精通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同时还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使患儿尽快痊愈,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翠杰,王清,宫培艳,等.护理程序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2,8(9):724.

[2]杨竞群,杨建英,王红英.护士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8):361.

[3]民瑞玲,赵志刚.关于静脉滴注给药速度的几个问题.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6):43-45.

[4]卫生部医政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

[5]郑修霞.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