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的分析与思考

/ 2

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的分析与思考

滕健李峰郭美萱

1、3哈尔滨市急救中心;2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前,用药归经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学学科,在医学实验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疗效。然而,在临床其应用并不是很充分,仍然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临床试验。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药物经临床试验的结果,且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充分证实了用药归经在临床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分析;思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中医内科确诊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药物归经疗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入院之初,心系疾病患者表现为呼吸不畅,心律不齐的症状,甚至发生昏厥现象。相对肝系疾病患者则更多出现剧烈疼痛、眩晕、呕吐和黄疸等临床症状。脾系疾病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腹痛、恶心、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有噎嗝、食道逆流情况,并有少数出现痢疾病症。肺系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鼻塞、气喘等症状,严重者有哮喘或肺炎。肾系疾病患者表现为水肿、炎症、小便异常、呕吐、阳痿等临床表现。全部患者的基本情况,所有患者的疾病与其归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用药归经的方法主要依据《中医内科学》中记载相关归经经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药物归经治疗。因为这项研究涉及到许多疾病,患病率很广,所以研究方法不能进行详细的描述,只能依据某类病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大体讲解用药归经治疗方法。全部药物归经治疗中,肺系疾病最容易产生传染现象,因此备受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常见病症感冒为例,引发条件包括风寒、风热两种,针对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感冒,治疗药物应根据不同的中药进行不同的归经治疗。风寒感冒一般使用含有苏叶、防风、白芷、橘红等十味中药熬制的荆防汤,也可用清热化湿的治则进行治疗,加入银花、连翘、香薷、扁豆花、厚朴等材料的新加香薷饮等;由于风热感冒需服用清热解毒,加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等多味药材的银翘散,或用辛凉解表为主,包括葱白、桔梗、淡豆豉、焦山栀等多种草本植物熬制的葱豉桔梗汤进行治疗。结合《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对中医相生相克原理掌握,借用归经理论知识,对相关疾病患者的对症治疗,确保该药对症,归经科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归经药物治疗中,肾系疾病归经概率仅为11.21%,相比其他药物分类的效果明显降低。但是,在进行同比后,肾脏病属于肾功能的概率高于其他药物,按治疗归肾和肾类药物的方法分类,肾脏系统所属的影响更为显著,是治疗肾脏病的主要方法。

3讨论

《中医内科学》中所选用的方剂,多以传统经方为主,说明经方中早已蕴含着辨疾病归经选药的组方规律。临床疾病经治疗后确定为某经后,该疾病所有辨证分型的治疗药物原则上都应该在该经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各型治疗药物虽不同,但药物归经基本相同,这就是药物归经与疾病归经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没有疾病归经,药物归经很难发挥作用,由只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药物归经的本意相背离。因此辨疾病归经是临床应用循证医学的前提。随着中医科学价值观的逐渐发展,已被医学界所认可,中医凭借自然辩证法——中医的科学性等特点,对于疾病治疗在患者治疗中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因此,深入研究中医知识,通过经络疗法的临床应用,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促进临床医学实验的逐步开展。《中医内科学》在进行研究中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理,主要是根据中药归经理论发展而来的,根据中医理论以及研究结果,对中医的医学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归经自古便有“五味所入”一说,因此由减少内部疾病的医学原理与医学原理”对症下药”的原则,对于内科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归经理论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是以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它为医生提供了另一种用药的基础,并筛选最合适的治疗药物在处方药中逐渐增加。因此,本次研究立足于《中医内科学》,通过科学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症的实际疗效,证明该药在临床医学上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是值得在当今医学界广泛关注和完善的技术,更科学、更全面的推广药物归经治疗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吕金山.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2]李花.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

[3]徐平,王丛军,管竞环,马威,董晓俊,吴文莉,鲁周同.疾病归经在中医骨伤科临床用药中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1:1450-1453.

[4]沙塔娜提•穆罕默德.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用药规律方剂计量学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5]吴兵.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痛证(疼痛)证型特点、证候要素及用药规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

[6]齐放.中医补益方数据库的构建及其数据挖掘[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