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

朱圣洁

朱圣洁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科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评价心理与社会干预必要性。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纳入患者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强化心理社会干预。结果:6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BPRS、SDSS、ADL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GAS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擅自停药,对照组出现1例复发、3例攻击行为、3例停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社会干预,有助于稳定病情,增进康复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心理社会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35-02

我国精神健康状况堪忧,精神病发病率高达10%~20%。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精神病之一,一个人终身发病率约为0.7%,近年来因社会压力的增加,发病率逐年上升[1]。精神分裂症危害极大,可致残障,已成为中青年丧失劳动能力的重要病因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料负担。精神分裂症治愈率低,2年内复发率达80%,现有资料显示初次发病疗效直接影响预后,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积极的干预,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可改善患者长远预后[2]。但遗憾的是,对于家庭疗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探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3月,医院精神科收治的初发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CCMD-3相关标准确诊,进入康复期;②年龄>18岁;③未合并原发认知、行为障碍;④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⑤知情同意。共纳入患者98例,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龄19~50岁、平均(34.2±6.1)岁。病程6个月~19个月、平均(8.3±2.1)个月。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及以上56例。住院期间有暴力行为41例。家庭支持情况:完成支持52例、部分支持46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指导用药,不进行系统的干预,传授家属基本的照料策略,包括监督用药、生活管理、控制刺激因素等。

1.2.2观察组给予心理与社会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社会干预:①与主要照料者进行一对一面谈,问询照料体会,强化健康教育,增强照料者识别症状发作能力,帮助照料者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刺激因素,如危险物品等,帮助制定康复计划,制定应对患者攻击行为的策略,做好亲属的心理支持,了解亲属顾虑、顾虑产生的原因,许多亲属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需做好解释,强调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患者康复的意义;②每月1次病友会,鼓励集体活动,2名护士主持,寓教于乐,初次聚会通报姓名、联系方式,2~4次聚会鼓励交流治疗康复体检,打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了解自身在对方眼中扮演的角色,第5~8次聚会,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娱乐性的正性活动,如击鼓传花等,8~16周,开展更深入的疾病管理宣教;③建立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康复经验,互相鼓励,每月1次随访。

(2)心理干预:①在护理全程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隐私;②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量表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状态,采用焦点问题解决法、移情法、访谈法等专业的心理策略,减轻患者抑郁等心理问题;③通过教育,提升患者对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模式,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方法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减轻患者病耻感。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6个月后,BPRS、GAS、SDSS、ADL水平。发作例,有攻击行为等不良事件。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

6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BPRS、SDSS、ADL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GAS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干预前、6个月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相关指标变化(x-±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观察组相比,△P<0.05。

2.2不良事件

观察组未见复发,1例擅自停药,对照组出现1例复发、3例攻击行为、3例停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病因具体病因尚未被完成阐明,对于康复期患者而言,单纯采用药物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但仍有部分患者在外界刺激等因素作用下复发,近年来研究显示心因性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发病、进展、复发的重要原因,我国将精神分裂症纳入器质性疾病范畴,限制了疾病的管理。对精神病患者而言,自身病耻感、药物不良反应、家庭与社会支持不够等都影响康复治疗效果,故需积极开展心理社会干预。本次研究显示,采用心理社会干预的患者,BPRS、GAS、SDSS、ADL指标改善更显著,精神病症状得到控制,大体功能改善、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负担,帮助患者尽管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获得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家庭的支持,提高支持利用水平,进而减轻病耻感均具有积极意义。研究中,观察组未见复发且仅1例擅自停药低于对照组,反应心理社会干预还有助于增强患者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患者开展心理社会干预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生活、认知康复训练专业性强,护士应努力与家属构建和谐的关系,做好与社区卫生机构协调,帮助尽快构建家庭、社会支持系统[3-4]。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5.

[2]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以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33-36.

[3]李广田,田志林,李达.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28-929.

[4]季庆,杨雀屏,张恒.社区免费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J].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11,21(6):404-405.